浅谈汉代相与大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汉代相与大曲

浅谈汉代相与大曲   摘要:相和大曲的出现,使我国的歌曲,舞蹈,乐曲,相互融合。推进了整个歌舞艺术的发展,在整个歌舞大曲的时代中,相和大曲一直处于独领风骚的地位。   关键词:汉代;相和大曲;音乐形式   正文:相和大曲是汉乐府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汉代最主要的歌舞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和开明的文化政策,更是为相和大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相和大曲作为我国汉代乃至之后的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对以后的戏曲,歌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相和大曲的来源   相和大曲最早是由相和歌演化而来,而相和歌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的成为相和大曲的一部分。相和歌是汉代在继承先秦楚声的基础上加之民间歌谣与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演化而来的。相和大曲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主要在官场夜宴,娱乐等场所中表演。但是也会用于朝会,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等场所。根据史料记载“相和”之名最早记载于《晋书 乐志》之中“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着歌”。其特点是唱歌的人自己用鼓打着节奏歌唱,与伴奏的丝竹管弦互相应和,由此得来相和之名。据记载瑟调,清调,平调三种基本调式,是相和歌所用的宫调,又称为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的“清商三调”基本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乐曲演奏,舞蹈相互结合,逐渐演化成由乐器,唱歌,舞蹈相互配合的大型歌舞艺术演出――相和大曲。相和大曲始于“但歌”和“但曲”,何为“但歌”“但曲”?“但歌”即为无伴奏的清唱的歌曲,“但曲”就是单纯的丝竹管弦的音乐。“但歌”与“但曲”相互应和,用单纯的清唱歌曲去应和丝竹管弦之声,加之符合歌曲乐曲的舞蹈,便形成了我们之前所说的相和大曲。相和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便以流行开来,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 礼乐志》)的局面。宫廷之外的王公贵族,也普遍养有歌妓舞姬和乐师,在宴饮,自娱时演奏相和大曲。但随着汉代的神仙长生之术盛行,使得相和大曲的演奏之处便不单单局限于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封地之间,而是走向了民间,普及范围越来越平民化,表演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平乐观,就常常演奏包括相和大曲在内的歌舞百戏,并在这些歌舞百戏中加入对神仙生活的憧憬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这就是相和大曲普及范围越来越平民化,表演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的代表。   由于相和大曲是及歌唱,舞蹈,乐曲于一身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让观赏者同时欣赏多种艺术形式。所以,相和大曲一经形成,变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大力追捧。自此之后,相和大曲的演奏上至宫廷封地,下至黎民百姓,普遍的流传开来,成为当时乃至整个汉代之后的古代社会,最流行的歌舞艺术形式。   二、相和大曲中的七种曲式   相和大曲中的相和歌,最早在《乐府诗集》中称为“古辞”,《晋书 乐志》中曾记载:“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 《乌生十五子》 《白?^吟》之属”。相和歌的汉代古辞共有27曲记录在《乐府诗集》中。根据《乐府诗集》的记载和各种历史文献资料来看,相和大曲可以分为七种不同的曲(调)。这七种曲式分组如下:   1. 相和曲:《江南》,古辞。《东光》,古辞。《薤露》,古辞。《蒿里》,古辞。《鸡鸣》,古辞。《乌生》,古辞。《平陵东》,古辞。《陌上桑》,三解,古辞。前有艳,后有趋,又名《艳歌罗敷行》。   2.吟叹曲:《王子乔》,古辞。   3. 平调曲:《长歌行》,古辞。《君子行》,古辞。   4. 清调曲:《豫章行》,古辞。《董逃行》,五解,古辞。《相逢行》,古辞。《长安有狭斜行》,古辞。   5. 瑟调曲:《善哉行》,六解,古辞。《陇西行》,古辞。《步出夏门行》,古辞,又名《夏门》。《折杨柳行》,四解,古辞。《西门行》,六解,古辞,又名《西门》。《东门行》,四解,古辞,又名《东门》。《饮马长城窟行》,古辞。《妇病行》,古辞,有乱。《孤儿行》,古辞。《雁门太守行》,八解,古辞。《艳歌何尝行》,四解,古辞,又名《飞鹄行》,有趋。《艳歌行》,古辞。   6. 楚调曲:《白头吟》,五解,古辞。   7. 大曲:《满歌行》,四解,古辞,有趋。   以上相和歌的七种曲调中,瑟调,平调,清调是自周朝流传至汉代的,是古代乐曲中最基本的三种调式,汉朝称其为相和三调。关于相和曲,《古今乐录》中记载到:“张永《元嘉技录》:相和有十五曲”也就是说当时的相和曲一共有十五首,相和曲是所有相和大曲的曲调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的曲调,由上面各式曲调列举可见,在记载的十五首相和曲中,只有《江南可采莲》等八个曲调是古辞。楚调曲的形成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喜爱战国时期楚国的歌舞,又因为高祖最宠爱的戚夫人有最善跳“翘袖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