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系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新品系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小麦新品系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摘 要:采用8×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8个小麦新品系的9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以非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大,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其它性状早代选择效果不佳。   关键词:小麦; 品种(系); 配合力; 遗传力   中图分类号:S512.103.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9)12-0024-05Analysis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选育新品种(系)提高小麦产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1]。配合力和遗传力是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选配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亲本、正确选择和提高育种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前人在小麦配合力研究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早熟、粒重[2,3]、沉淀值[4]、冠层温度[5]、穗部性状[6]和产量性状[7~10]等均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各个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指导育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试验选用了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新选育的8个新品系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以了解其配合力和遗传力,明确其作为亲本在育种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于2006~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以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530001(A1)、530065(A2)、530170(A3)、530311(A4)、530319(A5)、530351(A6)、530385(A7)、530639(A8)共8个矮秆、抗病、大穗、早熟种质系为母本组,以济麦20(B1)、藁城8901(B2)、山农919(B3)、山农5536(B4)、辉县红(B5)、山农990525(B6)6个品种(系)为父本组,组配8×6不完全双列杂交。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情况见表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2次,每组合F??1和亲本种植2行,行长1.55 m,行距25 cm,粒距6.7 cm,人工点播。栽培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      1.2 性状调查   于成熟前各组合随机取20个单茎,调查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总小穗数、穗下节间长。完熟时每组合收获10个单株考察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并计算百粒重。   1.3 统计分析   采用刘来福的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方法进行配合力模型分析[11],使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12]。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性状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对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9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百粒重9个性状在F??1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2)。因此可以对这9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   由表2可知,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和百粒重4个性状中除父本百粒重外其它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同时它们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这4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并不显著,而特殊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著,表明这5个性状主要由非加性效应作用。由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方差比可以看出,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幅度超过特殊配合力方差,而其余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略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3个性状的遗传方差中,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余6个性状的的遗传方差中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      2.2 一般配合力效应   一般配合力是对基因加性效应的度量,某个亲本某个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大,表明亲本的加性基因效应高,向后代传递能力强,易于稳定遗传和固定选取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可望该亲本在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对该性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表3中可以看出,同一亲本的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的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别很大。就株高而言,母本组8个亲本中A1、A2、A3、A5、A8都有降秆作用,A2的负效应值最大,降秆作用明显,利于选育矮秆高产组合。就穗长而言,A8的配合力最大,其次是A1,利于选育大穗型组合。结实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A1最高,A8的负效应值最大。总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A7最大。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A8最大,其次为A7。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A4均最高,A1、A2次之。百粒重的一般配合力A7最高,A5次之。      2.3 特殊配合力效应   特殊配合力主要是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即基因的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从表4中可以看出,同一性状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