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与平死亡体验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争与与平死亡体验分析

战争与与平死亡体验分析   “死亡,是对物质生命的终极否定。”对人文科学而言,赋予生命以超越物质层面的、灵魂或精神上的永恒,即是其核心意蕴所在,其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变死亡所带来的毁灭”(韦热里《禁止死亡》)。故此,“生存或死亡”的思考普遍出现在哲士文人笔下。托尔斯泰的《三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万?伊里奇之死》《主人与雇工》《人为什么活着》等作品都从不同维度涉及此问题,展露出托尔斯泰对死亡、灵魂、超越以及生命价值等的强烈关注。其中,《战争与和平》从生命、人性和超越诸方面对死亡问题展开了纵深而全面的考察,是托尔斯泰对生命和死亡哲思的全面反映。   一、对生命的眷恋   “死亡体验”在此并非专指濒死或见证死亡的体验,它还包括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情感崩溃乃至对死亡或生命的沉思。卢梭认为,人生而有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即“关切生存”和“厌恶死亡。但在现实环境中,人们往往因过于关切生存的繁琐而忽略了生命的美好,或者过度惧怕和憎恶死亡而遮蔽了死亡的意义。正如段德智所言:“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他面临死亡的情势下,他才有可能有效地破除自己的惰性,以其高度紧张的身心活动踏上自我认识的思想之旅。”因为死亡使人们联想到黑暗、腐烂、孤独和寂灭,因而它能引起人无限的恐惧之感;而生命和大自然意味着光明、鲜活、繁华及自由。如此这般,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与对生命的渴望和追忆就构成了死亡体验的最初意向。1805年10月23日,俄国军队通过恩斯河。为阻挠法军的步步紧逼,罗斯托夫等人奉命前去炸毁桥梁。在面对纷乱流血的战场时,他注意到多瑙河对岸呈天蓝色的远山、太阳、天空,以及树梢都笼罩着雾气的松林。这种鲜明的视觉对比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震动,“对死的恐惧和对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活的爱――这一切汇合成为病态的惊慌不安的感受。”而罗斯托夫在茨纳伊姆战役中的负伤则更强化了这一体验,“一种害怕失去自己年轻幸福的生命的恐惧感控制了他的整个身心”,对温情的眷恋、对鲜活生命状态的钦羡――“爱,可以使他们免遭绝望的抛弃”,成为恐慌中的罗斯托夫唯一的精神渴望。   由此以往,对过往生活和生存意义的反思就构成死亡体验的另一维度。在俄国现实中,贵族青年们在荣誉、财富、权势构建的幻境中钻营,以致把鲜活的生命变得虚伪和无聊,是以安德烈、皮埃尔等人才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孤独。而直面生存与死亡的冲突,无疑就会屏蔽掉外在的浮华,使人更贴近自己的灵魂。当安德烈负伤躺在草地上时,“我现在终于见到了,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看到无限的天空外,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骗人的,除它之外,什么,什么也没有”,其所展露的即是对生命以外的东西的否定,也即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安德烈的父亲伊万?伊里奇曾是一位严苛冷漠的父亲,直到临终前,他才断断续续地说出“领他走,我心疼他,还有你”这样一句话。这时,“突然间压抑在他心头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种临终的醒悟,使女儿玛丽亚生平第一次有了深刻的爱的体验,也使其自身从孤苦的状态中解脱。“弗克兰在《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说:“人的心灵走向神,走向最终的和谐和幸福的道路,必定要经过死亡。”因此,安德烈及其父亲的醒悟实际上就是其人性的回归和对生命本真的回复。   二、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战争是人类原始暴力本能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它使人类群体相互了解、共生的信念从头脑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诅咒、仇恨乃至杀戮。《战争与和平》描述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透过其中的杀戮和沉思,我们不难审视到战争环境下世界秩序的崩塌和人性的扭曲。   多纳?奥文在《军事视角下的〈战争与和平〉》中坦言,战争唤起参战者“自我保全的自然本能以及相对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基于荣誉和‘无法言说但是完全人性’且自愿的冲动,渴望直面危险并取得胜利”。也就是说,战争首先唤起个体的自我保护本能,紧接着,这种个体本能又演变为群体的自我保护本能,由此产生出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而在双重本能的驱使下,杀戮就具有了某种合法性,这就是战争对人性的根本扭曲。安德烈曾高谈阔论地讽刺过这种杀戮,但旋即他又表示:“不抓俘虏――全部杀戮!”人的扭曲和分裂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如果说罗斯托夫第一次面对将被杀戮时的想法――“要杀死我这个大家都喜欢的人吗”,是对战争的懵懂无知,那么在奥斯特罗夫纳战役中他准备施加杀戮时的犹疑――“难道这种被称为英雄行为的东西只不过如此?难道我是为保卫祖国这样做吗”,正是对这种杀戮以及战争荒谬本质的拷问。   士兵实际上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妻儿老小,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爱恨。因此,我们看到战争开始前,敌国的士兵能聚在一起抱怨战争和死亡;而皮埃尔被囚期间,法国士兵也乐于和作为阶下囚的皮埃尔及普拉东等人交往。但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后,所有士兵就立刻变得没有丝毫同情心和怜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