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焯词学理论体系的审美之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文焯词学理论体系的审美之维   关键词: 郑文焯;钟嵘;直寻;比兴;清空:审美   摘要: 清末词家郑文焯深受南朝钟嵘《诗品》论诗的影响,强调了词人填词须遵循“直寻”原则,要求“不使才、气”,尊重审美直觉能力真实呈现词家心性的艺术追求;针对借传统的“比兴”实现“意能尊体”的道德目的的词论倾向,重释“比兴”,主张以“无表德,只是实说”的艺术形象以及委曲婉转的美感方式自然显现意义;延续了《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精神向度,反对务博、典博、炫博以及用典冷僻,主张“由博返约”,道出了填词过程中将学识修养以清空出之的审美经验,极富艺术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I 207.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6   Key words: Zheng Wenzhuo; Zhong Rong; direct expression; metaphor and analogy; qingkong; aesthetics   Abstract: Zheng Wenzhuo,a ci wri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poetic criticism in Zhong Rongs Poetic Aesthetics in the South Dynasty,which emphasized “direct expression without relying on talent and temperament” in pursuit of realistically expressing ci writers personality.He reinterpreted “metaphor and analogy”,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aphor and analogy” to realize the moral purpose of “respectful style.” He advocated “factual expression without praising morality” and tactful way to convey meanings.He continued “everyday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and elimination of the bad” in Taoism.Instead of extensiveness and deserted allusions,he maintained “simplicity”,which was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qingkong in ci writing,rich in artistic dialectic relationship.   2016年第44卷时至清代,中国词学振兴,迎?砹艘桓龃蠓⒄故逼凇5搅饲宕?末年至民国初期,这个发展势头达到顶峰,涌现出一批或在词学批评建设上,或在填词创作上,或是两者兼顾取得卓越成就的词学名家。就清末词坛的词学批评而言,与王鹏运、朱祖谋极少论词不同,与况周颐以《词话》著述构筑词学体系而致广泛传播有异,郑文焯(1856-1918,号大鹤山人)亦善词学批评,其论词文献虽丰富,然主要散见于词集批语、序跋、校录、语录以及论词书札中,词论体系不甚明了,影响有限。有鉴于此,孙克强、杨传庆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辑校而成《大鹤山人词话》,对推动大鹤词论的研究功莫大矣。不过,数年来,研究者多限于大鹤论词之音律、清空及推尊柳永、姜夔等具体话题的讨论,未能深究其词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   清末民初词坛,因为受到常州词派论词宗旨、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心理的影响,这时期词学主流思想是对词学批评理论的伦理学关怀,经学、诗教、载道等成为词学批评的门面语。与清末一些词学大家的人生经历不同,大鹤青年时代为了谋生,便从北方南下至苏州,在江苏巡抚的幕府讨生活,幕客工作前后达40年。长时间的非官非仕的幕府生活,不仅给他提供了广泛阅读经典的机会,养成了一种书斋式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且强化了他“出乎其外”的艺术化的人生态度。再加上江南诗性文化的熏陶,以及原本“神致清朗,怀抱冲远”[1]4936、“不乐仕进”[2]779的个性,于是,相较于其他词家,郑文焯论词始终内敛着一种审美向度,构筑着其美学视域下的词学批评空间。   一、“不使才、气”的直寻态度与大鹤论词心之真   在中国传统文艺门类中,“词人”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从自始至终均存在的“词为小道末技,君子、雅士不为”的观念,到清末如况周颐提出的“夫词者,君子为己之学也”[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