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精选版.ppt

第五节-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精选版.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精选版.ppt

第五节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 ——《野草》 赵 林 西北大学文学院 * 推荐书目 卫俊秀:《鲁迅〈野草〉探索》,上海泥土出版社,1954年版。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修订版。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秦弓,孙丽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主要内容 《野草》篇目概述和文本细读举例。 《野草》的意象及其发展过程和意象叙事。 《野草》文体的雏形和写作背景的说明。 《野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写于1924年9月15日-1926年4月10日,23篇加一篇题辞(1927年4月26日写成)。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形式试验和心理剖析的两种冲动的结合,形成了象征主义艺术(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识超现实世界的文学结晶)的一次巨大的收获。这种试验性的写作,鲁迅到了晚年已不能再做,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现代作家能做到这样。 导语 *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 1、《野草》篇目(23篇+题辞) 《题辞》 、《秋夜》 ;第一组: 《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 第二组:《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 第三组:《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 A、三组分类 第一组文章:追问的意向固执地指向了死亡和绝望。 第二组文章:七篇都是以“我梦见”开头,上穷碧落下黄泉似的追问,深入到梦境当中,开始了更深沉的求索。 《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的顶峰,再以死揭穿自我的真相后,获得新生的《野草》主体又在新生中对以前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式的回顾和整合。 第三组文章:转入生存主题,艰难的自我追寻终于落实到绝望的抗战的“这样的战士”、“真的猛士”、被爱人呵护的“腊叶”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蓟”身上。 * 举例:《颓败线的颤动》(十六) 全篇由“我”连续看到的两个梦组成: 1、年轻寡妇在破屋中出卖肉体的情景,在强悍的肉体之下,其瘦小的身体因难耐的饥饿、被蹂躏的痛苦、对自己行为的惊异、那行为所唤起的羞耻、因女儿将得以养育的欢欣而颤动,这种颤动成为空中的波涛,与先前的波涛相撞,回旋成激烈的漩涡。 2、十年后,在整齐一新的屋里,已经年老了的寡妇受着女儿女婿的指责。对孩子的眷恋、养育和祝福的心所选择的“自我牺牲”,竟成为眼前孩子们诅咒与怨恨的对象。 * 》》》原文 “我们没有脸见人,就只因为你,”男人气忿地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男的说。    “还要带累他们哩!”女的说,指着孩子们。    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    “杀!”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接着便都平静,不多时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 《颓败线的颤动》(十六) 写于1925年6月29日。同日写给许广平的信(《两地书·三十三》)中,对25日端午节的“醉酒”有过解释,该文与《立论》一起刊载于《语丝》第35期(1925年7月13日)上。 鲁迅在1924年前后,“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进化论”的思想正濒临着崩溃。“牺牲”与“背叛”精神的怀疑。 因此,这篇散文诗可以看做是鲁迅将其解体的“进化论”的全身心的痛苦挣扎结晶为诗歌的作品(丸尾常喜 语)。 * 》》》 这位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现实人间的真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