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篇放射生物
第一章 放射生物学发展简史 1895年,伦琴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秘放射线—x射线。 翌年,贝可勒尔报道了铀发出的“放射线”。 居里夫妇成功的分离出了镭,首次提出“放射性”的概念。 这些都促进了临床放射生物学的发展。 1906年提出有关细胞、组织放射敏感性的一条定律,即细胞和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 40年代由于核武器的研制、发展和使用,全身性急性放射损伤和放射病理的研究迅速增多,进展很快。 1934年奠定的每天一次的连续分割放疗方案,至今仍是现代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50年代细胞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放射生物学的研究。 80年代阐述了放射兴奋效应学说。 临床放射生物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损伤防治和医护人员放射防护标准的基础。同时,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进展,也促进了低水平放射生物效应的研究。 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低剂量、低剂量率放射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反应,增强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等动物实验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切与肿瘤诊断、防治有关的相邻学科必将同放射治疗学、放射生物学一起,互为补充,为最终攻克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二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 基本过程 第一节 电离辐射种类及 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放射线。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电磁辐射实质上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粒子辐射既有运动能量,又有静止质量,是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 一、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可以在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X射线和γ射线都是电磁辐射,均由光子组成,它们在电磁辐射能谱中所占的范围基本相同。X射线是从核外产生的,而γ射线是从核内产生的。它们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等三种方式将能量转移给被碰撞的物质。 光电效应 光子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光子消失,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一过程为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光子与原子核外的电子(多为外层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它脱离原子成为反冲电子,而散射光子的能量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 当能量大于1.022MeV的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时,光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作用下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一过程称为电子对效应。 二、粒子辐射 粒子辐射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能量。主要的粒子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或电子)、质子、中子、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 第二节 电离和激发 一、电离作用 电离作用是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被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 二、激发作用 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被激发的分子很不稳定,容易向临近分子或原子释放其能量,在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中其作用较弱,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三、水的电离和激发 水分子受电离辐射作用时,将水分子中的轨道电子击出,发生电离作用,产生带正电的水离子(H2O+)和自由电子(e-)。 水分子受电离辐射作用时,若水分子所获能量尚不足以使电子击出,亦即不能发生电离作用,而只能使水分子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亦称为水分子的激发。 第三节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一、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上,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二、间接作用 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作用称为间接作用。 机体的多数细胞含水量很高,故间接放射生物效应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氧效应与氧增强比 一、氧效应 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放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 二、氧增强比 氧增强比(OER)是指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效应所需放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效应所需放射剂量的比值。 氧是目前为止最强的放射增敏剂。 三、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 氧虽然是放射增敏剂,但是,氧浓度与放射敏感度的增高幅度之间,并不存在剂量效应的线性关系。 四、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 氧引入的时间对放射效应有较大影响,照射前引入氧,表现出氧效应,而照射后引入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