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和反思.docVIP

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和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和反思

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和反思   摘要: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自提出至今,已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年来,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取得了一些进展,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地方试点断续发展。与此同时仍存在权威性不足、操作性有限、公开性不足等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增强公开性,逐步完善配套措施和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制度建设   前言   在西方,财产申报制度被誉为“阳光法案”,它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国家专门机构申报其家庭财产,并接受该专门机构的审查、监督的制度。自1987年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三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实践探索,我国财产申报制度有所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进展缓慢、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当前,强力反腐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新常态,制度反腐是大势所趋,而本应成为预防反腐“终极利器”的财产申报制度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与进展   (一)制度设计不断完善   早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199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首次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收入申报,构建了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财产申报制度的初步确立。2006年中央出台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正式以 “家庭财产申报”替代 “个人收入”申报,把财产范围扩展至动产和不动产、债权债务等,申报对象范围也扩展至领导干部的近亲属。201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的领导干部、大中型国企领导每年须上报个人财产及婚姻变化、配偶子女移民状况等。2013年12月7日,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规定,主动地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保证填报内容真实准确。同时提出要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进行抽查核实,以切实增强报告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施行效果。2014年1月,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申明,“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查核实”,并印发《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试行)》。通过对上述文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积极进展。   首先,申报主体不断扩大。财产申报制度的申报者主体是依法应当履行申报义务的公职人员。1995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申报主体被定义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则将申报主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定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中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的干部以及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县处级副?以上的干部必须进行财产申报,此外,对国企领导干部的规定也进一步细化。   其次,申报范围逐步扩大。在1995年《规定》中,要求领导干部进行申报财产种类仅为四项,即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而2010年《规定》则对申报事项和申报范围有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规定,主要增加了配偶与共同子女的财产状况的申报要求,由此可见,早期的财产申报制度实际上界定的是领导者个人的收入申报,与财产申报存在着明显差别,在执行中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作用。而2010年《规定》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再次,申报形式更为多样。在1995年《规定》中,第四条规定财产申报每年集中申报两次。而2010年《规定》将集中申报时间更改为每年1月31日前集中申报一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特殊申报、初任申报以及辞职申报等形式。特殊申报即当领导干部出现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事项时应当在事后30天内进行财产申报以及初任申报和辞职申报。   最后,开始注重审查环节。早期我国财产申报制度只强调申报而忽视审查,缺乏内部核查的刚性安排,更没有申报失实的追责和戒惩措施,这就使得早期的制度在实施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作用。2013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自2013年起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对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实。当前,核查工作主要分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核查两种形式。在每年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