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作文题解和例析.docVIP

2005年中考作文题解和例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5年中考作文题解和例析

2005年中考作文题解和例析   下面是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中考作文题:   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郾文体不限。2?郾自拟题目……4?郾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题中的材料有个中心词,即“节日”。这也可以视为写作话题。节日,曾经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回忆,它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之日,是和家人、乡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时间,它能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是各民族传情达意的重要纽带。有人说,节日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拟题者希望传播继承民族文化的种子,希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但是,拟题者明确指出只能从“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最令你难以忘怀的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和感受”三个角度中选取一个为写作内容。这样,指向性非常明确,对此,每一个考生必须心中有数。   一、拓宽选材视野。“节日”种类是很丰富的,除材料中列举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应该归于这一类)和西方节日之外,还有人类共有和现代特定的节日,前者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后者如十一国庆节。这样一来,我们可写的范围就多了。   二、撰写大气文章。“节日”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承载民族文化积淀的话题,它勾连历史,映照当代,折射未来。为此,我们要努力写出大气文章:在穿越时空的想像中显示大气,在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中显示大气,在独具一格的深刻感悟中显示大气,在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表达中显示大气。大气与作者的底气有关,大气与作者的才气有关,大气也与作者的志气有关。   三、确定恰当文体。长于叙事的同学,不妨首选记叙文,通过回忆与节日有关的往事,用感人细节打动人;知识丰富的人,不妨首选说明文,可以说明某节日的来历、风俗;长于理性思考的人,不妨首选议论文,发表独到的思考;视野开阔的人,不妨首选散文,用丰富的积累、广博的材料说话;创新意识强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文体情况,选用非常规的文体。      【满分佳作】   走向美好明天   北京市一考生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作刻骨铭心,如今却在渐行渐远……   还记得,那种情结叫作魂牵梦萦,如今快要烟消云散……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那里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思亲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地吟唱。“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许是浓香的巧克力堆积如山,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充满了国人的心房,还是摇晃的烛光洞察了国人的心事?那些“洋节”迅速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占据我们的世界,而那些“土节”呢,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有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