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定量评价—以辽河干流为例-水利学报.PDF

基于遥感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定量评价—以辽河干流为例-水利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遥感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定量评价—以辽河干流为例-水利学报

水 利 学 报 2018 年5 月 SHUILI XUEBAO 第49 卷 第5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 (2018 )05-0608- 11 基于遥感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定量评估 —以辽河干流为例 1 ,2 1 3 4 1 ,2 杨 高 ,李 颖 ,付波霖 ,吴计生 ,幸泽峰 (1.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3. 桂林理工大学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4 . 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摘要:物理结构完整性(PSI)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基础特征。通过定量分析PSI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评估河岸 带生态修复效应。以辽河干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被覆盖率、河宽比和人工干扰程度等作为监测指标,利 用遥感(RS )和地面实测方法分别评价2010 年和2016 年的PSI,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效果进行定 * 量评估。同时,利用Getis-Ord Gi 统计量对PSI值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冷点与热点的空间分布来识别河岸 带稳定及脆弱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 的河岸带物理结构评价方法与地面实测的结果一致,河岸带生态修 复前后的PSI平均值由63.47 提升至72 .07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河岸减少了189.5 km (97.1 % )。辽河干流27.5 %河 岸带的修复效应显著,结构稳定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整体上达到了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修复后的PSI存在5 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热点和冷点,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冷点为低值聚集的河岸带脆弱区,与河岸带生 态修复效果不理想的区域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研究结果在评估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的同时指明下阶段治理工作 的方向,为我国北方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尤其对于缺少实测资料的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 价值。 关键词:河岸带生态修复;物理结构完整性;RS 和GIS ;热点分析;空间聚类分布 中图分类号:X 82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3/ki.slxb 1 研究背景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指高低水位之间的河床及高水位之上直至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河漫 [1-3 ] [4 ] 滩 。作为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生物、物理和化学组分相互影响的过渡带 ,河岸带具有保护 [5-7 ] 河流水质、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的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也承担着来自河 流和陆地双重的生态胁迫。大量污染物的排入以及植被带的砍伐严重破坏了河岸带结构稳定性,使 [8 ] 得诸多功能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 。对河岸带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组分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联 系进行重建,将其恢复为能够再次有效运行的近自然状态,逐渐成为水资源规划和可持续性研究的 [9- 11] [12- 13] 重要内容 。近些年国内也开展了大量的河岸带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但生态修复评估研究仍 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修复工程的治理效应由于评估工作的缺失导致无法验证。 当前,国外多是针对河流的特点来定制河岸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