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乔治奥威尔人生经历和作品研究
                    乔治奥威尔人生经历和作品研究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乔治奥威尔是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又是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一九八四》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政治讽刺小说。由他衍生的通用词汇“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频繁地出现于国际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可见奥威尔在世界文坛的影响之广、之深远。本文通过对奥威尔生平经历的研究,分析该经历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人道主义;一九八四 
  一、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乔治奥威尔是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同时又是战地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也被称为是“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用一生致力于给后人呈现一个真实历史。他用平直而冷峻的语言记录一个时代。他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为了体验底层人的生活,他放弃公务员的工作开始流浪生涯。他是一个反乌托邦主义者,他的作品《1984》成为了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 
  奥威尔可以说是一个内敛而深沉的作家。就如《动物农场》,作者用动物的世界来反应极权的现实社会,从而达成反极权主义的目的。奥威尔也是严肃的。他对自己在巴黎伦敦流浪的描述里从来没有要病痛呻吟的意思,他只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描述自己活生生经历过的贫困生活。他在书中写到: 
  “我的出发点总是由于我有一种倾向性,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意识。我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 
  二、奥威尔的个人经历与其反极权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一)《我?楹味?写作》--历史方面的冲动和政治方面的目的 
  政治似乎是奥威尔写作的主题,可其实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也并不会不加个人思考的效忠于某个当局。在“缅甸岁月”和在英国当流浪汉,以及无数次的参加志愿军去到战地前线的经历之后,奥威尔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观。” 
  而随后奥威尔也一直遵循了他的写作的政治和历史目的。实际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记录真实的历史为目的,同时又表达了他的反极权主义与反乌托邦主义的思想。 
  (二)《缅甸岁月》--向权威说不 
  1903年在印度总督府的鸦片局工作的一个下级公务员,迎来了他的儿子―-奥威尔。他出生于当时的英属印度比哈尔省,当时家境并不宽裕。 
  1905年奥威尔的母亲带他和他的兄妹回到了英国牛津郡,而他的父亲仍任职于印度。1911年,奥威尔去了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圣塞浦里安学校。1917年,奥威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富于盛名的伊顿公学,这样平凡普通家庭背景让他在名晓中备受歧视。然而,他早年在海外居住和在学校经历启蒙了奥威尔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 
  到了192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家庭状况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在家人的鼓励下与期望下,他只能选择报考了公务员,成为了一名警察。因此他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经历也让他能更加直接地观察到了关于人性残暴的一面。在缅甸的经历导致了他选择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三)《巴黎伦敦落魄记》--反极权主义的升华 
  他放弃了年薪百磅的英国政府工作,身无分文地跑到了欧洲大陆的中心伦敦和巴黎,开始了赤贫的流浪生活。 
  在巴黎,他成为了一名洗碗工,他生动地描述了法国餐馆的不看内幕和底层生活的贫穷之苦。 
  如果说在巴黎的日子仅仅只是贫困和身体上的劳饿之苦,而在伦敦的流浪生涯是对自由的残酷掠夺和心灵的折磨。所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在奥威尔来到伦敦之后的描述中,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叛思想渐渐体现出来。也就造就出了书中这样的句子:“只要你坚持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无论贫穷或者富裕,你可以凭借知识与思想坚持你自己,你只要对自己说,‘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在一切的贫困体验里,他都是冷静而深沉的。尽管如此落魄不堪,他的语言从未有过任何的痛苦呻吟。他只用冷峻而深沉的笔锋,描述给我们有一个客观的奥威尔式的真相。他告诉了我们二十世界二十年代,流浪汉们为什么要每天行走在路上,并且不被允许在路边的公共椅子上休息,必须保持每天从一个收容所走到另一个收容所。 
  正如我们所知的,极权主义意味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 而在《巴黎伦敦落魄记》的描述中,伦敦的流浪汉几乎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所以最后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反抗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滋生了他对“平等”和“自由”的呼唤。 
  是什么让他愿意使自己身无分文置身于残酷的贫穷里而坚持下去?我想大概不可能是公子哥想要体验一下贫苦的生活。让他愿意长期地体验这极度贫困的生活的原因是出于他的人道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