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docVIP

国内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空间效应   摘要:通过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理论基础、相互关系、动力机制、内涵与度量方法、空间特征与匹配关系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相关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有限;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虽丰硕,但存在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未来应更多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空间非同步性问题,更多关注空间效应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影响,构建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实际的差别化城镇化发展政策体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陈昱:国内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11城镇化在拉动内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人口城镇化虚高、城镇空间建设无序乃至失控、“鬼城”“空城”频现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良性互动问题[1-2],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格设定城市发展边界,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在2013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实际上,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须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主要标志,更是有效抑制城市病发生、发展的内生机制。本文拟梳理国内外关于人口城镇化研究与土地城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厘清当前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为政策体系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外研究现状   “城镇化”概念由西班牙学者A.Serda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问题的出现[3],国外对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最早研究城镇形成和人口聚集的理论,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4-5]为代表。区位理论认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使得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效益,这被认为是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源泉。此外,区位理论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分布形态的研究,为城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结构理论   W.A.Lewis[6]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通过建立两部门经济发展理论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现象进行了研究,为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G.Ranis等[7]对Lewis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深化,提出了著名的 “LewisFeiRanis Model”(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Jogenson通过建立乔根森模型,对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农业消费结构的演变对工业部门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8]。Todaro等[9]通过建立托达罗模型,对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城市较高的收入预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为防止农村人口无序转移,应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整体生活条件。   (3)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镇化理论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镇化理论以英国学者霍尔德的“田园城市”、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和欧美新城市主义理论为代表。霍华德[10]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城镇化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乡村景观为代价,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景观的结合体,即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该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伊利尔?沙里宁[11]针对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病问题凸显的状况,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提出,城市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秩序作保证,应结合区域特点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进而将人口疏散至不同区域中,实现城市健康发展。为解决城市郊区低密度化所导致的资源大量流失、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一些欧美学者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即城市化的发展应充分尊重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实际,重视对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