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和北宋帝陵比较研究
唐和北宋帝陵比较研究
[摘要]唐与北宋两代帝王陵墓在结构、布局方式、石像艺术特征、陵寝制度等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北宋帝陵规模虽不及唐帝陵规模宏大,但其神道石像艺术比之唐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布局紧密有序,昭穆分明,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从唐到明清的徘徊恢复期,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唐;北宋;帝陵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27-02
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是帝王推崇至高皇权、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期,对其陵寝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由兴盛到衰落的必然趋势。
一、分布区域与建筑结构
(一)宋皇陵分布区域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高速发展时期。唐立国290年,传15世,含武则天共21帝。其中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妻合葬乾陵,因而唐朝共有20座皇陵。除被朱温杀害的末代二帝昭宗和陵在河南偃师、哀帝温陵在山东菏泽以外,其余各陵都位于咸阳二道原及北山诸峰上,即西汉帝陵以北,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关中十八陵”。自西而东依次为高宗乾陵、僖宗靖陵、肃宗建陵、太宗昭陵、宣宗贞陵、德宗崇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高祖献陵,此一线以北,自西而东为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中宗定陵、顺宗丰陵、睿宗桥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玄宗泰陵。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城南,洛河东南、嵩山以北,分为四个墓葬区;号称“七帝八陵”。东南部西村区三陵,为宣祖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中部芝田区一陵,为真宗永定陵;东北部孝义区二陵,为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西南部八陵区二陵,是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二)唐宋皇陵建筑结构比较
唐代帝王陵墓的建筑结构有两种类型。一是“封土为陵”,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都属此类。封土崇高,为秦汉以来的传统帝王葬制。第二种为“依山为陵”,这是有唐一代最主要的帝王陵墓建筑结构。其源于汉文帝的霸陵,它利用山的自然形式,在山南开凿墓室。除前述的四个帝王均为“依山为陵”式,这是唐陵建筑的最大特点。而北宋帝王陵墓的结构只有“封土为陵”一种形式,而且北宋陵寝比唐代陵寝规模较小。唐代帝王陵墓的合葬为帝后同坟同室。北宋皇帝陵园平面为方形,神门四开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封土为陵,帝后同兆域但异坟异穴渊源于西汉。上下宫分立、献殿设于上宫封土之南,南神门外为主神道等则完全仿自唐。也就是说,从陵园基本布局和建筑看,北宋皇陵是对汉、唐皇陵有关制度的直接继承;上下宫各自的祭祀功能以及皇陵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等方面来看,宋陵与唐陵基本一致,乃至上下宫名称直接沿用自唐代。但北宋帝陵的下宫均在上宫西北,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帝陵的下宫据杨宽先生考证,大体上位于上宫的西南。
二、皇陵选址与堪舆术
(一)堪舆术对宋代皇陵选址的影响
堪舆术其实就是风水术,其对宋代帝陵选址、建筑设计、平面布局的影响极大。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北宋皇陵》所说,北宋皇陵的选址极其偏信于“五音姓利”说。“五音姓利”对于北宋帝陵的选址、建筑布局的影响,是堪舆术对宋陵影响最为明显的方面。“五音姓利”说的基本理论是把诸姓按“五音”分为五类,再与“五行”相对应,从而得出姓名所对之有利的阴阳宅方位、地势走向。赵姓属角音,角音所利为壬、丙方向,也就是正东偏南。这恰恰反映了赵宋皇室用阴阳堪舆的迷信思想,把这种神秘的方术作为其为皇陵的至高无上裹上一层严密的“保护膜”,这完全是出于维护赵宋皇朝的长久封建统治考虑。
(二)北宋帝陵的分布相对唐陵比较集中
宋代同唐以前诸帝陵相比较,每座帝后陵的规模都小,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帝王一般在即位以后一年之内就开始营建“寿陵”。汉武帝在位54年,陵墓修造了53年,因而其陵墓规模很大,封土高达53.4米。而北宋帝陵的建造却在皇帝驾崩之后,取消了营建“寿陵”的制度,必须等待死后才开始营建,而且工期短,只有七个月的营建期限。因为按照礼制死后七月必须安葬,否则不能入神庙供奉。正是由于宋陵的规模小,使得宋代皇陵不像汉唐帝陵那样布局分散,而是相对集中于同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北宋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东约六度。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上宫、下宫、陪葬墓等。最外围用树篱围绕,在陵域之内禁止采樵放牧,并有专人看守。在各座陵域之外还有一些自为茔域的亲王坟、供帝王谒拜山陵时下榻的行宫、为死者祈福的禅院、看守人住宅等。帝陵上宫,是各陵区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区的南部,以崇高的陵台为核心,面积在5公顷左右。围墙四面设有神门及角楼,南神门外设有献殿,作为朝陵的祭奠之所。献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