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斋和白沙学术思想比较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斋和白沙学术思想比较分析

康斋和白沙学术思想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康斋和白沙在学习方法、日用工夫、生活态度和感情的纽带四个方面的学术比较,笔者认为陈白沙不是昊康斋“别派”,而是重要的嫡传一派,是康斋学南传的主要一支。康斋与白沙有直接地学承关系,居于白沙与阳明的先驱地位,是明学的启明者与前驱。明代理学由白沙开始。进入“精微”的心学时代,吴康斋则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   关键词:康斋;白沙;明代理学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45-03      白沙(陈献章,1428―1500)与康斋(吴与弼,1392―1469)的学承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以黄梨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白沙是康斋别派,白沙仅得益于“人格感召”,这一派的观点影响力较大。另外一批朱子学的思想家认为白沙是康斋的重要派别,在撰写学案体著作的时候,倾向于将白沙放人康斋门下。因此,从学术层面探讨康斋与白沙二位思想家的内在关系,就显得很有时代价值。   (一)勿忘勿助   勿忘勿助是康斋的重要教育方法。勿忘勿助指工夫人于自然、无法着力的境界,是合本体的工夫。既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问研究盼道。它主要是指在读书学习和成就圣贤的道路上,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懒散消极,走一条优游厌沃、日就月将的中和之道。康斋31岁刻苦读书。熟玩四书五经,证得圣贤之径。而熟读的主要方法就是勿忘勿助。所以,当他的第一个重要门人胡九韶(约1395―1465)因读书过苦致疾的时候。康斋(时年36岁)就告知他,读书不应该是这种读法,应该是勿忘勿助,慢慢的,学问自然就会增长。即使不读书,只要有礼貌。衣服得体,对人和学问怀着一颗尊敬的心,学问就在其中。“兼足下不曾有积累着实工夫,难一时骤语也。大要入门只在拨置他书,一以四书及洛、关、闽诸子,专心循序熟读,勿忘勿助,优柔厌饫于其间,积久自然有得。不可强探向上,此味真难知也。正文公所谓:虽淡实腴也。不肖亦何幸而忽臻斯境,痛快。痛快。来谕谓较去年差胜,甚善。但用心不宜太苦,进锐退速,实非虚语。足下精神甚短,体弱致然,宜倍加保养,以图万全。”康斋43岁的日录也有勿忘勿助的专门记载。“勿忘勿助,近日稍知此味。天假以年,尚宜少进。穷通得丧。可付度外也。”   白沙在成化十八年(1482,康斋没后13年)写的墓文则对老师的勿忘勿助的学问之道和教学教法评价较高。“先生之教不躐等,由涵养以及致知,先据德而后依仁,下学上达,日新又新。启勿助勿忘之训,则有见于鸢鱼之飞跃;悟无声无臭之妙,则自得乎太极之浑沦。白沙27岁(1454)和另外两位年轻亲戚(何潜、谢胖)三个年轻人来到江西崇仁康斋家求学的时候,康斋已经64岁了,康斋的学问和教法相当的圆融透熟。那个时候。秀才白沙不免锋芒毕露、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和懒惰。康斋主要采用“勿忘”的教法,因为白沙聪明,但是太懒。在这段半年时间里,白沙每日接人待物,端茶研墨,从事田间劳动。从一个懒散的秀才成为一个刻苦自立的学者。康斋将自己68岁(1458)北京之行的途中之作都邮寄给白沙。1489年(时康斋没20年,“墓术拱矣”),江西抚州知府吴泰会见康斋的儿子吴睿,得康斋文集若干卷,打算出版《吴康斋文集》(四卷)。白沙得知这件事后。立刻写信给知府吴泰,督促尽快出版,白沙“意复眷眷”。可见,通过白沙和地方政府的努力,《吴康斋文集》(四卷,宏治版,第一个版本)终于在1494年公开出版,使得康斋的学问得以留传。   (二)静中涵养   静是心学家成圣贤获得“本心”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学者朱汉民认为,静观是工夫主体在天地自然和日用生活中对本体存在的刹那间的直觉把握,类似禅宗的顿悟,获得天人合一、心即理的境界。康斋把静还看作工夫论的视野,白沙则把静中身心修炼抬高到本体论意义,被胡敬斋等同门、同辈与后代学者视为禅学。大加批判。我想补充的是康斋的工夫非常的特别。他时常静中反思自己的人生未来、反躬身心,思考成圣贤的阻力和动力。对于静的工夫实践,从《日录》来看,康斋体验较深主要是在他31岁、35岁以及76岁左右。31岁是康斋读书较用功的特殊时期。也是他工夫成熟时期,对于圣贤的领悟也比较自信。早年对于静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种模糊的认识之上,难于固定化,有“一理存乎静”、“静来悟道机”心态。然后,“静时功”就出现了,突出“静时涵养”、“静时敬”,这时有一种自信和活泼的气象。时时操练,时时感到愉悦,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觉。这大概是35岁到36岁之间的事。再过了几年,“习静”成为一种日课,类似宗教的礼仪,已经内化在康斋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静的工夫,在康斋看来,其实和禅的区别不大了,“习静日同禅”。“静时功”与“习静”,其实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观照和自我反省,是人格成长的自我教育机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科学性。伴随尔来的是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