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和保护对策.docVIP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和保护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和保护对策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和保护对策   摘要: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及种群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退化、环境阻力增大、麋鹿种群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并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   功能、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扩大野生放养的面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保护区;湿地退化;影响因素;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249-03   1 引言   石首麋鹿保护区于1991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区是为了将回归故里的麋鹿在原生地   实施迁地保护,恢复野生种群。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麋鹿重引进中国的协议,该协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麋鹿最后绝灭的北京南海子恢复麋鹿园林种群,第二阶   段在石首麋鹿保护区实施野生放养建立野生种群。1993年第一批引进34头,1994年引进30头,2002年再次引进30头,三次共引进94头。1995年1月投放自然开始野生放养,十多年来   麋鹿经历各种自然条件的考验,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2008年的冰霜灾害,麋鹿种群不断扩大,已达到2010年春的1010头(保护区内700头、杨波坦100头、江南三合垸   210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是我国重引进大型珍希物种的成功范例。   但是,保护区建立之后土地权属仍未解决,生境受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严重,加之近年来气候的剧烈变化以及麋鹿种群的快速增长导致保护区内的湿地植被退化,已经   开始影响到麋鹿种群的持续增长。因此,应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远期发展的规划,改善湿地环境,恢复湿地植被,使麋鹿种群的自然增长与湿地生境的恢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并有计划将保护区核心区内超容量的麋鹿逐步释放到野外,补充野外亚种群的数量,复壮亚种群的质量,形成稳定的野生种群。   2 保护区自然环境状况   保护区位于石首市人民大垸镇新码头,南临长江,东抵故道,西与白暨豚保护相邻,北面与大垸镇农田相接,总面积1 567hm2,地理坐标东经112°33′、北纬29°49′。保   护区属于江河盆地的一部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6m,最高为38.8m,最低为33m。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呈弱酸性。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降雨量充沛,年   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70d,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保护区的主要植被分类为:旱柳灌林(com Salix matsudana)(1998年大水后自然生长)、意杨林(com Populus euramericana)(1994年后人工栽种)、芦苇+荻群落(com   Phragmites communis+Miscanthus floridulus)、狗芽根群落(com Cyodon dactylon)、牛毛毡群落(com Eleochm2ris acicularis)[1]。   1997年共调查到高等植物161属共238种[1]。2005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协助本底调查高等植物256种,100多种植物为麋鹿的饲料植物,占牧草总量的72?。陆生脊椎动   物258种,鸟类115种(国家级保护鸟类8种),鱼类77种,两栖类14种,爬行类10种,兽类7种[2]。保护区内物种资源较为丰富,被科考专家誉为袖珍湿地基因库。   3 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的原因   3.1 人为因素   3.1.1 天鹅洲故道围堤的影响   为了麋鹿的每年安全度汛,1997年修筑了天鹅洲故道围堤,隔开了长江和天鹅洲故道的水体交换,1998年长江大水,借助未被洪水冲毁的残堤让麋鹿躲水,顺利的度过特   大洪涝灾害。大水后对围堤进行了加固,提高了设防的标准,长江洪水从此无法蔓延到保护区内,湿地植被得不到洪水的滋润,长江上游漂浮水生植物以及洪积物不能到保护区内   ,湿地植物种类减少,旱生植物增加。据2005年本底调查与1997年比较,湿地植物减少8种,中生及旱生植物增加26种。   3.1.2 种植意杨对湿地的影响   1994年开始,在土地权属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为了缓解麋鹿野放与土地所有单位的矛盾,原单位负责人到江苏大丰保护区考察,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   推广大丰保护区的经验,(大丰保护区原是一个国有林场,面积较大为7 800hm2,核心区2 668hm2,土地盐碱化,需要植树改良土壤)即地上植树,林下长草,草地上养鹿。保护   区内意杨种植面积最多时达500hm2,采取强制措施清除还剩250hm2,十多年实践证明大面积高密度种植外来物种速生意杨,加速了湿地旱化,意杨被称为“湿地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