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DNA变异和疾病关系相关性研究.docVIP

线粒体DNA变异和疾病关系相关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线粒体DNA变异和疾病关系相关性研究

线粒体DNA变异和疾病关系相关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90-02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线粒体是一个敏感而多变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 (mtDNA)的突变率高,加之本身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所以mtDNA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线粒体基因组改变与糖尿病、衰老、肿瘤、耳聋等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 线粒体DNA简介      mtDNA是人体细胞内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呈闭合双链环状结构,长度为16 569 bp。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共37个基因,编码线粒体内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22种tRNA,2种rRNA以及形成4种复合物参与氧化磷酸化的13种蛋白多肽. 这些多肽的分别为: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中7个亚基(ND1,ND2,ND3,ND4,ND4L,ND5,ND6);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中1个亚基(Cytb);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CO)中3个亚基(COⅠ,COⅡ,COⅢ)和复合体V(ATP合酶)中Fo的2个亚基(ATPase6和ATPase8[1])。非编码区位于mtDNA的轻(L)链tRNApro基因和重(H)链tRNApre基因之间,此区L链上有终止结合序列(TSA),H链起点OH,保守序列段(CSB)Ⅰ、Ⅱ、Ⅲ,L链启动子(LSP)和H链启动子(HSP)等,在16024-575核苷酸位点之间非编码区(D-loop)长1 124 bp,既是线粒体DNA转录和复制的起点,又是突变热点。   mtDNA具有非常活跃的自我复制能力,可独立于核DNA之外自主地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与核DNA不同的是mtDNA的基因结构全部是外显子,没有内含子,散发的DNA突变通常就可导致DNA序列的改变,造成表达蛋白质的变化.线粒体DNA与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密切相关。人体内90%以上的氧消耗直接与线粒体的呼吸链相联系,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参与线粒体的氧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或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减弱时,线粒体内的自由基不能被有效清除而累积,可使线粒体发生氧化性损伤,从而导致mtDNA的突变。      2各种疾病mtDNA改变及可能致病机制      从突变的类型考虑,线粒体突变主要有:(10点突变:是指某一点的突变改变了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碱基。(2)缺失:是指mtDNA中部分碱基的丢失。(3)重复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重复。mtDNA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人体需能的组织、器官。故它的损害可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所以有关它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糖尿病、衰老、耳聋等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与线粒体DNA的突变联系在一起的。   2.1 糖尿病:对糖尿病的研究表明:与糖尿病有关的mtDNA位点突变有20余种,其中具有致病作用的是3243A→G突变.后来有人相继报道了3316G→A、3394T→ C位点突变也可以导致糖尿病。有关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显示,增龄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3316及3394位点均处于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体Ⅰ的ND-1基因上,钱杰[2]等认为3316G→A 突变的可能机制是使ND-1亚单位上高度保守的疏水性亮氨酸错译成亲水性苏氨酸,而3394T→ C点突变可使一个中性酪氨酸被亲水性组氨酸取代,从而改变ND-1亚单位的空间构型,影响NADH(CoI)的活性,最终导致ATP合成减少。高血糖能够产生自由基,氧自由基又可以促进mtDNA的损伤。Swoboda等[3]对培养的内皮细胞进行研究,发现高血糖可以增加其mtDNA突变率。Fukagawa等[4]对JCR:LA-CP大鼠肌肉和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研究认为高浓度血糖能诱导mtDNA损伤。Liang等[5]对19例55~75岁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进行研究,提出这些患者mtDNA突变率高是由于年龄或高血糖造成的。1995年Cortopassi等[6]完善了Karasik等人提出的细胞凋亡假说:由于大多数线粒体DNA的变异(包括tRNA基因的突变)主要影响ND基因的表达产物,于是便发生了以下可能的连锁反映:线粒体DNA基因缺陷→依赖NDA的复合物Ⅰ功能受损→依赖FDA的复合体Ⅱ通路的过度利用→超氧化物形成增加,又不能及时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具有高毒性的OH 自由基增加→DNA破坏,脂质过氧化,蛋白修饰。这种由OH 自由基引起的DNA破坏可能就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信号。这个假说较为成功地解释了母系遗传糖尿病胰岛β细胞衰竭可能的发病机制。   2.2 衰老与肿瘤:目前认为,活性氧(RO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