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析科普和科学传播
辨析科普和科学传播
摘 要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科普与科学传播通常被研究人员对等地使用,但是二者并非完全一样,且存在着不同的使用情境和语境,同时一些与科普相关的衍生词也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本文试图对科普和科学传播进行辨析,并分析二者使用的情境,以求更好地理解科普与科学传播的异同。
关键词 科普;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 G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3-0104-02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WANG Dapeng, FU Jingling
Abstract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are often used as synonym, however, the two terms are not the same, even they have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Meanwhile, some confusion between derivative ter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lways appear on newspaper and reports. This article seeks to make som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bove two terms, and analyze their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Science Communication
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科普、科学传播等术语经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同时本世纪处也发生过科学传播是否应该取代科普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最终科普和科学传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被对方所取代。虽然在某些情境下,科普和科学传播存在着交替使用的情况,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麻烦”,“科学传播以及在科学素养领域中使用的其他术语因缺乏清晰明了的意义而让人可恼不已”[1]。本文力求对科普、科学传播以及科普相关的一些衍生词进行辨析,并探讨不同术语的使用语境,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1 科普与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科普也成为研究,特别是实践领域最常用的术语。“科普”,作为中文的专有名词,在1949年以前并没有出现过。自1950年起,它是“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简称。大约从1956年前后开始,“科普”作为“科学普及”的缩略语,逐渐从口头词语变为非规范的文字语词,并在1979年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终于成为规范化的专有名词。”[2]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虽然没有明确对科普进行界定,但是提到“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任福君、翟杰全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中详细梳理了国内学者对“科学普及”的定义[3]。而实际上,科普一词也并非国内所独有,石顺科在《英文“科普”称谓探识》一文中指出,科普的提法,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如popular scien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opularized science等。最常用的是popular science,中文的“科普”一词大概从该词转化而来……英文科普“popular science”一词的出现最迟不会晚过1872年,这一年尤曼斯创办了《科普月刊》,使用的就是“popular science”[4]。
虽然不同学者对科普给出了自己的界定,但是综合来看,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人员注意到科普隐含了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知识”这一潜在假定[5],并强调公众应该具有读写方面的科学知识储备,也就是所谓的“缺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被看作是需要科学知识填充的“空瓶子”(empty vessel)或者“黑箱”,其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科普这个术语被看成是缺失模型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科普这个术语在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定的属性,那么科学传播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是“science c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