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人竞渡纹铜钺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解读.docVIP

羽人竞渡纹铜钺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羽人竞渡纹铜钺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解读

羽人竞渡纹铜钺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解读   【摘 要】 本文就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综述,并以“羽人竞渡纹铜钺”为例对我国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进行了解读。认为,羽人竞渡纹铜钺充分表现了越族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羽人竞渡纹堪称浙江古代越族海洋文化的标志。   【关键词】 羽人竞渡纹铜钺;古代越族;海洋文化;解读   一、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起源   古时中原人泛称南方民族为“越”、“蛮”,北方民族为“胡”、“狄”,东方民族为“夷”,西方民族为“戎”。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称为“于越”。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二十四年),战国时的古籍《竹书纪年》中出现了“于越来宾”四个字的记载,这是越族第一次进入历史记载的开始。史书称夏王少康分封他的少子无余去于越(今浙江省绍兴),以祀奉祖先大禹的陵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可见,文献记载的越国中心最早起源于浙江省。而根据现在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是最早的古越族文化。   在远古时期,由于气候剧烈变化,地球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海水侵袭。最后一次海侵在7000年至6000年前达到最高峰,海平面上升了100多米,我国东海海域内伸到今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   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侵的过程,也是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的过程,舟山丘陵早已和大陆分离成为群岛,而宁绍平原的土壤迅速盐渍化,人们的水稻种植,从连年减产直到没有收成,宁绍平原先民发生部族历史中的大规模迁移。迁移路线有三条:一部分越过钱塘江进人今浙江西部和江苏南部的丘陵区;另一部分逐渐向南部丘陵区转移;还有一部分迁到浅海中的岛屿。   越过钱塘江进入浙西与苏南丘陵地区的部族,就是以后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在浙江嘉兴市)、菘泽文化(遗址在上海市)和良渚文化(遗址在杭州市)的创造者,即历史上所称的“句吴”。专家认为句吴和于越是一族两国,古籍文献也多次提到吴、越习俗相同。《吴越春秋》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知化篇》则说:“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留在宁绍平原的先民,大多数不断向高程较大的南部迁移,河姆渡遗址即是他们进人会稽、四明山地以前的最后一批聚落之一。后来,海侵也将河姆渡淹没于浅海之中。河姆渡人继续转移进人会稽、四明山区。海退以后,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泥泞的沼泽,而一日两度的潮汐,也使这片沼泽盐碱地利用十分困难。河姆渡文化文明因海侵衰落了。在距河姆渡西边100多公里远的杭州,接着兴起了“良渚文化”。至今,各地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达一百多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良渚文化文明势力曾影响半个中国。在良渚文化晚期至夏朝初期,距今4000年时期,从传说中可见人类又进入了洪水泛滥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华夏民族传说出了一个治水英雄大禹,与洪水作斗争。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史记?夏本纪》写到大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说他到东方视察,到会稽这个地方逝世了并安葬于此。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传说因为大禹在这里会集诸侯统计治水功劳,进行表彰,把这里叫做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后来,大禹的第六代孙夏王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祀奉大禹的墓,“于越”由此开始成为越族的最早称呼。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该国传至勾践(前496年 - 前464年)的时候,他试着向北扩张,曾经沿着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江苏,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   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并设江东为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开始形成许多小方国,称为“百越”。   总之,越文化是一部7000年厚重的古书,要读懂这部古书内涵,我们必须寻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在宁波博物馆,它是一件春秋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集中体现了越族文化的内涵。   三、“羽人竞渡纹铜钺”的越族文化精神解读   “羽人竞渡纹铜钺”1976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一座春秋墓中出土。金黄色,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锋利如新。器身一面光洁没有纹饰,另一面沿器身四周铸刻了一个“风”字形边框,上方刻了两条竖立的龙,双龙昂首相对,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方以弧形边框线为舟,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都戴高高的羽毛头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头冠上的羽毛迎风飘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