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脉诊的研究进展

中医脉诊的研究进展   摘要: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近年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本文从古代文献、脉学理论、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及教学方法方面,对近年脉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脉诊;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3.032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3-0132-04   Abstract: Pulse diagnosis is a kind of unique diagnosis methods of TCM. In addition to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ulse diagnosis also achieved some resul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about pulse diagnosis from the aspects of ancient literature, pulse theories, clinical application, objectific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TCM; pulse diagnosis; review   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即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眼看、耳听、鼻闻、口问、触摸等方法搜集疾病信息,并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主要病因及相关证候诊断。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多指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关于脉诊,自古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可见相比于其他诊法,脉诊显得更难以把握。然而,由于脉诊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古至今,对其研究层出不穷。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脉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   陈欣然等[1]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及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姜瑞雪等[2]对《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分别讨论年份、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诊的影响。麦舒桃[3]对《难经》浮脉的形态、正常表现、临床意义等的描述进行了整理及探析。李灵巧等[4]采用《伤寒论》中“脉沉”相关条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方测证和以证测机探讨“脉沉”的病机本质,结果发现“沉脉”所主的病机有属里虚证者,有属里实证者,也有属里虚兼表证者。黄俊南等[5]就《脉经》提出的“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进行探讨,认为这句话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这一新角度进行理解,或有一定现实参考意义;王利等[6]对《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的脉证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重症温病脉象多与普通温病脉象不符,如本应“实、数、大”等脉象,而在重症中则表现为“虚、缓、迟、细、沉、伏”。   2 脉学理论   近年来,脉学理论研究主要侧重脉相关哲学思维研究、脉象脉诊的形成研究、脉位脉形研究、脉诊可靠性等方面。   袁亮等[7]从哲学角度分析脉学的科学内涵,认为脉诊内容不仅包含人体解剖结构信息,还包含气化功能结构信息,提出“脉象气化结构”原理。方英嵩等[8]以“多维思维”作为契合点,浅析脉象中包含的具体性、系统性、深刻性、全面性等多层信息。贾建义等[9]对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仍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原则并以此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原因。崔晓敏等[10]从解剖入手,分析寸口?}的生理性解剖位置变异及其临床应用。滕晶等[11]从现代多学科视角对脉诊信息来源和传递的过程进行诠释。Bilton K等[12]对人工脉诊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脉诊的可靠性主要受感觉的复杂性及手指感受器敏感度的影响,对此提出未来研究脉诊可靠性的策略包括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诊脉、用类似的技术培训及经验来控制测试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等。   3 临床应用   于海[13]列举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烧心”与“中风”二则医案,研究其平脉辨证、以脉定证的临床诊断方法。张?拥?[14]总结广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诊断肺痨脉象心得,在痨疾未发现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无发热潮热之时,脉象可出现右寸外侧沉弱状似凹陷,反映出寸脉外侧血管张力不足,且欠充盈的特征性变化。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