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的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的探讨

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66例脾胃湿热患者的诊治资料,将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2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西药治疗的1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统计数据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病因机制比较复杂,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把机体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治疗调理,能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05-01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脾胃病的一个分支证型,在临床较为常见[1]。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两个:①外感湿热邪气②内伤饮食不节,同时与患者的身体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关联[2]。脾胃湿热证的特点是起病隐匿缓慢、病程较长或者说潜伏期较长,病势呈渐进性;而且患者症状表现常常自相矛盾,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寒化和热化且病情缠绵反复。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211例脾胃湿热证患者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脾胃湿热证患者366例,男性190例,女性176例,年龄从21至7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5岁。所有患者按照杨春波等制定的脾胃湿热证标准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脾胃湿热证。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2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西药治疗的1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①慢性胃炎:患者疼痛发作时一般可用哌吡氮平、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止痛缓解病情。胃酸增高时可采用氢氧化铝胺、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进行治疗。胃酸缺乏甚或无胃酸时可用1%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合剂进行治疗,对伴有消化不良的患者可加用多酶片等。有明显胆汁反流患者可采用增强胃窦蠕动的药物如胃复安和吗叮啉,以减少胆汁反流。消胆胺及硫糖铝与胆汁酸结合后可减轻胆汁反流症状。②十二指肠溃疡可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药物进行治疗。③慢性胆囊炎可用利胆醇、消炎利胆片、胆通、舒胆通、去氢胆酸及熊脱氧胆酸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分型治疗:①内伤脾胃湿热证治疗方法和中药:采用利水渗湿、理气清热、健脾补虚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中药茯苓、橘皮、黄连、白术等中药进行组方,随症加减。②外感脾胃湿热证治疗方法和中药:采用祛湿、、理气、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中药香薷、葛根、滑石、黄连、杏仁、石膏、紫苏梗、陈皮等组方,随症加减。脾胃湿热型黄疸治疗方法和中药:采用祛邪除淤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中药陈蒿、猪苓、栀子、木通、滑石、泽泻、大黄等组方,随症加减[3]。   1.3 疗效评价标准:患者经过2个月治疗后,根据下述标准评价疗效。治愈标准:主症完全消失,次症少于2个;有效标准:主症少于1个,次症和兼症少于三个;无效标准:主症、次症、兼症均无改善,甚或有加重的倾向。治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①主症:舌苔黄腻、胃脘或胸脘闷痛、食欲不振;②次症:口苦而粘、舌质淡红,体胖齿印、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脉濡缓、大便澹。③兼症:畏寒发热,少汗或无汗、白痞或湿疹,或脓疙疹、身肿,困重、关节肿痛或重着不移、头重如裹、耳鸣或目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嗜睡、神志时清时昧、胸闷、咳嗽,痰粘或黄或白、右肋胀痛、身目发黄、小腹闷胀、瘩闭、尿黄或赤、淋浊、带下黄白相兼,或白或黄、下痢或泄泻。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情况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首先要理解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病机关键所在,即湿热内蕴、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失运[4]。针对这一病机,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祛湿、健脾理气作为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根本大法,采用利水渗湿中药、清热中药、理气中药、补虚中药及芳香化湿中药组方,是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关键药物。但是,脾胃湿热证在临床中体现出发病情况多变、病机复杂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时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