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系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系浅析

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系浅析   [摘 要]五行说和五色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今天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重新发现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从传统审美观中吸取营养,坚持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引进西方的色彩理论,借鉴融合西方优秀的色彩文化,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传统 色彩体系 五行 五色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从古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汉唐时期的丝绸制品;从“唐三彩”的釉陶到宋元的青花瓷器,敦煌的彩绘壁画,以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景泰兰、珐琅彩釉;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各民族丰富的服装色彩,以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等,整体架构了我国传统色彩文化极为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敏锐的民族色彩观念。   在中华民族色彩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两条色彩倾向的主脉络:一是主要以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品色彩为代表的尚红、尚黑而健美、动感的绚丽色彩的倾向;二是主要以宋元青花瓷、水墨画、粉墙黑瓦的水乡建筑色彩为代表的典雅、素朴、静态感的色彩倾向。如果说前者的色彩性格可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相比拟;则后者正适合于欧洲“洛可可”色彩风格倾向。纵观历史,唐以前,尤其是盛唐时期,《春游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笔墨,尤其是色彩的表现,远比以色彩为突破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和“解放色彩”要早十几个世纪。   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1.基于“五行”说的传统色彩观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主流文化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念。中国民族的传统色彩观,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五行学说的影响较大。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2))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物质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补益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常与阴阳学说相配合,用以说明自然、社会、人生,但阴阳说侧重解说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变化的动因,五行学说侧重于解说事物结构成分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五行学说的发展中,人们将此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解释中,常用五行的“生”和“克”关系进行推测。例如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就将“五行”和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联系起来,并指出:春生木、夏生火、夏秋生土、秋生金、冬生水。此外古人还将“五行”与“五方”(东、南、中、西、北)和“五色”(青、赤、黄、白、黑)联系起来,在加上传统礼教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符号既:青——和平、繁荣、干净(木);赤——富贵、幸福、吉祥(火);黄——皇权、威力、炫耀(土);白——寂寞、悲哀、孝廉(金);黑——破坏、灭亡、神秘(水)。这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基于“五色”的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观”的形成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史书《周礼·冬官孝工记》记载: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彩备之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园,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01))这是关于“五色” 观的最早记载,比起西方的“七色观” 、“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和民族音乐中的“五音”一样,色彩艺术中的“青、赤、黄、白、黑”也是中华民族色彩体系的基础,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很好的具备了“五色”的丰富性。   我国传统色彩以“黑”、“白”二色为基础,体现了具有辩证思维特点的“阴阳色彩观”的道家思想。从视觉看来,黑白虽是无彩色,但却是一切色彩的基础,白色几乎能包含全部的光谱色,使视觉感受显得鲜明充实,黑色恰好具有“充分吸收”的物理特性,给人造成一种神秘的视觉感受,这是古人视觉本能寻找到的最接近自然的色彩。这两种颜色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装饰色彩。以黑、白二色加上青、赤、黄三原色就构成了五个正色的“五色观”。同西方的光谱“七色”说相比,五色体系中的青、赤、黄就近似于现代色彩体系中的蓝、红、黄三原色,现代色彩理论靠科学研究得知眼睛需要三原色的总和才能达到视觉的平衡,而古人通过五行的观察直觉地察知了“五色”,并在色彩实践中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