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的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的研究综述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的研究综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教学参考书”、“教学用书”,逐篇阅读筛选得到有效篇目101条,依学科归类,制成教参研究论文分布表(表略)。   从表中我们看出,这些论文的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分科论述占了绝大部分(90.1%);第二,学科分布面较广,涉及10个学科,其中语文科研究论文一枝独秀,占六成;第三,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于“知识点指瑕”和“教参功能及使用”这两方面;第四,语文教参研究覆盖主题最多,相比之下,其他学科研究主题比较单一。可见,在中小学各科教参研究中语文科目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研究最为活跃。      一、三十年间语文教参研究热点分述      鉴于语文教参研究最为活跃,笔者将视角聚焦于此,并将关注的时间段延伸至1979―2008年,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手工查阅《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等语文教育类期刊,试图比较全面地观照、反思语文教参研究的得失。由于笔者视野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或有重要文献疏漏,谨致歉意。   1.指出语文教参所呈现的知识的瑕疵,提出商榷意见,是最持久的研究热点。   针对语文教参中某一知识点提出商榷意见,是三十年来语文教参研究中最为热门、最为恒久的主题,具体内容包括:   ①针对教参对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的释义提出质疑。司凤兰的《孟子“平等思想”考――〈孔孟〉及“教参”相关内容质疑》(《中学语文园地》2003年第10期)指出,黄仁宇先生在课文中引用“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明显失误,而教参对“低水准”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朱红梅的《“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何指?――与人教版教参商榷》(《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4年第3期)认为,韩愈强调的“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不是那种徒有报国之志,“常常放声悲歌来宣泄自己胸中的郁闷”之人,而是那些不仅有报国之心,更有报国之行,不计个人荣辱,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人。乔正康的《说“白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对教参中《登鹳雀楼》“百日”的释义提出了质疑。这类论文很多,如刘璞的《〈与朱元思书〉中几个注释的商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张树岚的《〈五蠹〉几处译注的商榷》(《中学语文》1989年第9期)等。   ②指出教参中语法、修辞方面的解读有误。张建民的《朝东而望不见西墙――对新人教版教参关于〈白杨礼赞〉中一处修辞技巧的再批评》(《修辞学习》2001年第6期)指出教参对修辞技法的理解有误;穆俊浪的《〈论积贮疏〉教参辨误――也谈“宾语前置”》(《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2期)认为,教参提供的“宾语前置”习题答案不正确;谭荣的《两处指为比喻句的质疑》(《中学语文》2002年第7-8期)指出,教参对《我的空中阁楼》中一段话的比喻的赏析正误各半,而对余光中《乡愁》的分析欠妥,乡愁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形象之间不存在相似点,构不成比喻,这四个事物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典型意象。类似的文章还有刘守军的《“别了,司徒雷登”不是主谓倒装句》(《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文小燕的《是“文化遗产” 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比喻的本体》(《中学语文》1996年第7期)等。   ③对教参中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解读提出异议。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新的文艺理论大量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本世纪初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确认,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②,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多元解读,与教参中原有的表述形成鲜明反差。如对教参中鲁迅作品解读提出质疑的有皇甫亚丽的《〈孔乙己〉主题、人物新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1期)、郑益民的《对〈少年闰土〉教参资料的一点看法》(《教育科学论坛》1999年第3期)、周航的《对〈药〉中康大叔身份的质疑》(《中学语文》2000年第9期)、梁艳的《鲁迅〈药〉的主题再探》(《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陈雪连的《略论鲁迅作品主题教学的多元解读》(《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年第1期)等。《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引起研究者的争论,如吕盈盈的《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无效分析”的批判――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