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末名理学“言意之辨”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抽象的思维的方法.docVIP

从汉末名理学“言意之辨”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抽象的思维的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汉末名理学“言意之辨”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抽象的思维的方法

从汉末名理学“言意之辨”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抽象的思维的方法   摘要:汉末名理之学,上承清议之风,下启玄远之学,堪称准玄学。其源于汉代政治思想的人才鉴识之论,对于玄学辨名析理的抽象思维方法更是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本文从汉末名理之学言意之辨着手,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的抽象思维方法,并予以评价。   关键词:名理学 玄学 思维方法      一、魏晋玄学辩名析理抽象思维方法   自北朝统一,玄学绝迹之后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玄学被冠以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名头,湮没于清谈误国的谩言之中。而实质上,玄学秉承道家思想精要,善辨名析理,探究有无、本末、名教与自然等深刻的哲学问题。玄妙的理论内容和抽象的思想方法都打破了汉儒之僵化琐碎,体现出自由、开放之风格。冯友兰先生有一句抽离于恩格斯之言的话这样讲:抽象思维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和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玄学受到了全新的品评:被认为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是一代哲学新风、重要阶段、承上启下、训练和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被正名为中国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高峰。   魏晋玄学虽然短暂,也未能持续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但是就其自身所体现出的自由、开放,执着之精神和对宇宙本质的深入探究的理论成果而言,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闪光的一页,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一次彰显,我们应该予以科学、客观的评价。   二、名理之学才性品鉴理论发展和言意之辨   先秦时期颁布法令刑规,对其然不然,可不可的一种争论表现为对公布的法律条文咬文嚼字以获取利于己的解释。对语言文字歧义或多义的分析产生辩论,兴诡辩之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学说体系包揽了社会发展各方面学说体系构建和发展的任务,陷于庞杂僵化之窘境。受此影响,在政治思想方面对讨论分职、取士、考绩等名实问题的探究即为名理之学。至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农民夺权后受到封建贵族和官僚的强力镇压,政权的掌控者在国家政权名存实亡,军阀混战的状况下艰难探索统一和有序,人才任用,才性鉴识的名家之辩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具体说来,名理之学又分为名分之理和名目之理。前者研究人君臣民职能的政治理论――名实之辨;后者探究人才识鉴的方法和原理――才性鉴识。名实之辨试图对汉末名实不符的流弊加以矫正,重点在于整顿政治秩序,使人们各守名分职位,从而实现治国的目的。设位建官和甄察人物促进知人理论的发展,尤其到了曹魏前期,人才选拔,才性品鉴很受关注。以知人论、才性论和人君知人为内容的才性名理成为魏初名理学的主要内容。   汉魏名理学的才性品鉴的理论发展与汉代选士制度密切相关。汉代察举、征辟制度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定人才优劣。但是这些都是围绕着具体的人而做出的评定。名理学思想家把人才优劣归结为情性,针对才性界定和识别进行思辨、探讨和总结,逐步融入理性因素,予以抽象化和一般化,探究深层次的理论。汉魏时名理家认为,人物的眼睛可以表达人的精神,并在识人理论上层层深入,指出观人不能单单观言论骨相,而必须观其全,观其神。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是一个空白,因而名理家特将其推给圣人知人、人君知人。认为普通人只注意人的特殊的形貌,而能知人之人君则注重人的神识,神识只可意会。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全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即为言意之辨。   至此,名理学自身在思维方式上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飞跃。由最初基于设官分职、选拔官员的具体制度建设和思考上升为探究原理、识神识的认识阶段,这里体现了哲学上一个重要的观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我们要透过具体的、个别的、外在的现象去认识抽象的、一般的、内在的本质。   不过在名理之学这里,脱胎于知人论的言意之辨仍仅限于识人而言:识人不能言传而只能意会,能言传者如形貌,意会之处则为神识。观人之要,不在言谈形貌,而在神识。而对于神识之具体所指则没有深入阐述。言意之辨打破了僵化、具体、个别的思维方式,像一把钥匙,解去了汉学套在尚处于萌芽之中的玄学身上的枷锁,予其以启迪和引导,这也是名理之学作为准玄学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名理学言意之辨初探魏晋玄学辨名析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前文已经提过名理学的言意之辨,即对名实之辨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角度看,名实方法是建立在对现象世界认知的基础之上,不超出经验知识的范围。名理学在圣人人格理路和人物鉴识理论中实现了从有名向无名的过渡。汉末以来名实不符在圣人那里被消解了,因而说圣人有纯粹之德。此处便是名理家有名向无名的过渡,但并未提炼出有、无等深层次的范畴。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名理家圣人和众材的分别是有层次的。圣人为本,众材为末。蕴含了体用本末的意蕴,无疑是一种进步。此时关于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