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道的空间的设计看旧城住区更新.docVIP

从街道的空间的设计看旧城住区更新.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街道的空间的设计看旧城住区更新

从街道的空间的设计看旧城住区更新   摘要: 在回顾我国既往旧城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六榕寺社区更新为例,探讨街道空间在社区更新的重要性,通过整体性、人性化、可步行和文化性的街道空间的营造达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ing the updated thinking of previous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aking Liu Rong Temple community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et space in community renewal,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building walkable and cultural street space with integrity, humanity.   关键词: 旧城住区;街道空间;六榕寺社区;文化氛围   Key words: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street space;Liu Rong Temple community;cultural atmospher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53-02   1 研究的缘起和方法   近年来,我国城市在高速度、高强度、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城市老城区的历史性住区,已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面临何去何从,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位于邻近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历史性地区,其所在区域不断升值寸土寸金的地段优势,常常使得这类住区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首选的再开发对象,而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往往忽视历史性住区固有的多种价值,以新建项目取代;另一方面,即使这类住区中的一部分,因其固有的某方面的价值得到认可而走上更新之路,但回顾这些路子,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历史性住区的存留、不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延续的诸多问题。   1.1 旧城更新模式总结 在我国,旧城更新一般有基因式改造模式、保护更新模式、有机更新模式三种。基因改造模式是从历史性住区的居住形态中提取一些居住形态的“基因”要素,在新住区中加以承袭沿用,比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区;保护更新模式是对历史性住区的部分居住空间形态及环境加以保留、改造和再利用,比如上海新天地;有机更新模式是指有区别的对待历史住区中的不同价值、不同性质的居住空间有区别的对待,比如北京南池子社区。   由于我国社区发展历史及建筑方式,往往采用的里弄、胡同等组织方式,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时,除去建筑本身的休憩更新外,公共活动以及发生往往集中在里弄、胡同的交通空间上,即街道空间。   1.2 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本次研究调研的缘起来自对广州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究,通过对广州市旧城区住区的调研,选取兴龙街社区、长庚后街社区、六榕街社区作为调研对象,研究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在旧城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兴龙街社区基本保留了原貌的竹筒屋和传统的街道空间;长庚后街社区尝试进行社区的街道空间改造,但局限于区位条件较差,投入较低,改造不彻底;六榕街社区借六榕寺的文化传承的契机,同时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政府投入较多,六榕街社区的改造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下文主要介绍六榕街社区具有文化氛围的街道空间的改造。   2 六榕寺社区概况   2.1 社区概况 六榕寺社区位于荔湾区,中山六路北侧,现用地总面积约0.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690人。六榕街以六榕寺而得名,六榕街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就是广州城内的主要街区,明清时更有重要的官府设在街内。街内有遐迩海内外距今1500年历史的六榕寺、战国时期的越王井和广州最大的宫观三元宫等。其中六榕寺就是该地区的代表,六榕寺位于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   2.2 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的街道空间(下文称六榕街步行路)是六榕街社区的一部分,范围为南起中山六路北至六榕街社区中心,东接六榕街。包括街口及六榕寺一部分。   3 六榕寺社区更新的重点:街道空间营造   3.1 整体性的街道空间 本步行路多个出入口,并且都做了较好的设计。与六榕街相接的出入口连接一个小型广场,起到很好的疏散人流的作用。社区道路约有6~8米宽,都经过较系统设计,为砖铺地,路旁有较好的植物种植。居民较少侵占社区道路,道路景观较好。社区道路存在一定的高差,通过台阶和无障碍斜坡连接,形成完整的通行空间。社区建筑多为6-8层,多建于80年代,在改造过程中经过统一的立面处理,建筑形式较为统一,界面较为整齐。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