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EGFR拮抗剂所致痤疮样皮疹的经验举隅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EGFR拮抗剂所致痤疮样皮疹的经验举隅
【摘 要】 痤疮样皮疹是肿瘤患者使用EGFR拮抗剂常见的皮肤毒性反应,可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中止治疗而影响疗效。壮医药线点灸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尤其对皮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笔者将该法运用于痤疮样皮疹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予报道。
【关键词】 痤疮样皮疹;壮医药线点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10-02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拮抗剂可阻断EGFR介导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已广泛运用于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国内已上市的具有抑制EGFR途径信号传导作用的药物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等。但是,EGFR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毒性反应,发生率高达50%~85%[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痤疮样皮疹”,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干扰正常治疗,甚至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中止治疗而影响疗效。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减轻EGFR抑制剂治疗相关皮肤毒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病理分析
EGFR拮抗剂所致的“痤疮样皮疹”,常常表现为分布于头皮、面部、颈部和躯干上半部的斑丘疹样小疱疹或脓疱状病变,伴有局部瘙痒或触痛。EGFR除了在肿瘤细胞表面有表达外,在正常表皮细胞亦有分布。它可刺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表皮细胞的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损伤,抑制炎症,加速创面愈合,在表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EGFR抑制剂阻断正常通路后,干扰了角蛋白形成和细胞生长和存活,并干扰细胞分化、黏附及基底层向角质层的迁移,导致炎症、角化病或皮肤干燥[2],增加皮肤的炎症反应和对紫外线暴露的敏感性,从而导致“痤疮样皮疹”的发生。
中医认为,EGFR拮抗剂所致痤疮样皮疹属“药疹”、“毒疹”范畴,乃药毒侵扰后,化热化火,或湿热熏蒸,毒邪外发,郁于肌表所致。而壮医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是畅通协调并相互制约的,任何一条通道阻滞不通都可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EGFR拮抗剂所致痤疮样皮疹的根本原因,主要为湿毒、热毒阻滞于龙路、火路,通过气血运行蕴结于肌表皮肤,使皮肤道路阻塞,气血不畅,失去协调平衡,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肌表皮肤气血不通或失养而发为本病。
2 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对于轻度皮疹,西医推荐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氢化可的松乳剂,不需调整EGFR拮抗剂的剂量;中度皮疹可加用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不需调整EGFR拮抗剂剂量;重度皮疹推荐减少EGFR拮抗剂的剂量,在中度皮疹治疗手段基础上使用冲击剂量的甲强龙,如皮疹在2~4周内仍没有缓解,推荐停用EGFR拮抗剂[3]。上述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专家的共识,缺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对皮肤疼痛、瘙痒等症状的改善疗效非常有限,且激素冲击治疗具有血压、血糖升高以及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
中医治疗:痤疮样皮疹予中药内服或中药外敷具有一定的疗效[4-6],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中药外敷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水泡、溃烂、疼痛等过敏现象,不宜长时间使用;内服中药汤剂是否影响分子靶向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尚未可知,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加以探讨。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族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用经多种壮药炮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7]。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尤其对皮肤瘙痒、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8-10]。壮医药线点灸主要通过药物作用(浸泡苎麻线的壮药,一般具有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等作用)和经络刺激两个方面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其配穴原则是“寒手热背肿在梅,萎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对于痤疮样皮疹,我们根据“肿在梅”的原则,沿皮疹周边和中央选取一组穴位组成梅花形,随着皮疹范围的缩小,梅花形穴的外周四穴也随之移动;而对于局部疼痛或麻木者,根据“痛沿麻络央”的原则,选取该部位的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点灸穴位;瘙痒明显的皮疹则根据“惟有痒疾抓长子”,选取首先出现的皮疹或最大的皮疹进行点灸;同时还选取中医针灸穴位进行辨证分型取穴。通过药线的药效和温热作用对体表龙路、火路进行刺激,疏通三道两路,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脏腑功能,调节体内气血归于平衡,使三气恢复同步而使本病痊愈。
3 典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