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辐射松病害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西兰辐射松病害研究进展

新西兰辐射松病害研究进展 一 o 1995 iRLD辜FOTRYRESEAR 蔼揭确 No.0RLDFORETRYRESEARC’WSH ,f器枵弱 新西兰辐射松病害研究进展 束庆龙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75.7,牛 新西兰辐射松大规模造林已有7O年历史,1993年人工林总面积达130万hm,其中 辐射抡就占110万hm尽管辐射松大面积成片造林,并且连作,加之新西兰多数地区气 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但是,辐射松病害并未达到人们所预料的严重 程度.这除与新西兰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外,更主要的是采取了合理的栽培制度和有效的 病害管理措施. 1辐射松病害的研究历史 从上世纪中叶,新西兰就开始引种辐射松,并于本世纪2o年代初进行大规模造林.但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病害未曾造成灾害.1926年,K.M.Curtis报道了辐射松的枯梢病 (Sphaerops~sapinea—Botryodiplodiapinea),这是引种后所记载的第一个病害.辐射松 病害的早期研究主要归功于T.T.Birch的努力.他于1937年记录了辐areolatum)和树蜂(Sirexnoctilio) 引起的树木枯萎现象打破了辐射松无灾害性病害的宁静局面.这种真菌借助树蜂成虫传 播到健康植抹上,侵染后引起树木逐渐枯萎,而濒死或枯萎木又适宜于树蜂幼虫在树体内 钻孔和取食.其相互关系与松材线虫和夭牛的关系十分类似.但通过天敌昆虫和线虫对传 播媒介树蜂的寄生和改善营林措施,该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受此病的影响,辐射松病害 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林业研究所于1956年组织了1O人野外调查队,开始对全国森 林病虫害进行考察,辐射检很多病原均是在这一调查中发现的. 60年代初,松针红斑病出现并爆发流行,同时其他一些病害也陆续发生并造成危害, 这时正值第二次造林高峰,对正在兴起的森林工业构成较大威胁,因而推动了新西兰森林 病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科研队伍不断扩大.在此后3O年中,他们分别开展了对病原和主 要病害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1993年,共查到辐射松病害病原38种;基本 收稿日期:1995—01—23. 新西兰辐射舱病害研究进展?47? 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损失估计;在防治上,通过检疫,选育抗病品种,合理种植制 度以及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使辐射抡病害得到了控制.作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除个别 林分发病外,大多数林木生长健壮,基本无病. 近年来,计算机在林业病害中得到广泛应用.辐射松病害历年来的研究成果已输入电 脑供全国林业工作者查阅.飞机进行病害监察和喷药防治已成为林业管理中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病害问题的解决,研究工作则日趋缩减,以前从国外涌进的一批森林病理学家 近几年又先后流向其他国家. 2辐射松主要病害 2.1松针红斑病(OothistromapiniHulbary) 该病是新西兰最重要的病害.1962年发现于北岛中部,很快流行蔓延,造成大面积辐 射松针叶早落,生长衰退,严重时可导致幼树死亡.据估测,仅北岛每年因此病所造成的经 济损失达610万新元(其中生长量下降损失约450万新元,防治费用160万新元). 在新西兰,病害发生与否取决于温度,针叶表面湿润持续时间和病苗孢子数量.当日 平均温度在16℃~18V,针叶表面湿润时间达10h以上,井有数千个病菌孢子存在时,病 害将严重发生. 此病发生后,新西兰立即进行了防治试验,还专门成立了红斑病防治委员会,负责组 织和指导该病的防治工作.通过20多年的实践,不断改进防治方法,其主要措施如下: (1)根据病害流行程度,将全国松林划分为4类病区——无病区,轻病区,中度感病区 和重病区.井根据发病区的类型和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病区的最佳喷药时间,次数,防治阈 值和全年防治作业历. (2)使用价格便宜,但效果等同的王铜(copperoxychloride)代替价格较贵的氧化铜 (cuprousoxide),井在药液中增加油剂(21/hm),以减少雾滴的蒸发和提高防治效果. (3)la1982年开始,利用飞机从空中进行病情监察,大大地提高了病情调查的工作效 率. (4)改革喷雾技术.从1966年起历经4次革新,到80年代中期已达到十分理想的程 度.技术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使用马克隆尼旋转式喷雾器;雾滴直径从200#缩小到65p.; 每公顷施药液量由56l降到51;原药用量从4.5kg减少到1.66kg;防治费用仅为原先的一 半(现为17.74新元/hm,约折合10美元). 自开始化学防治以来,每年防治面积从数万公顷到十几万公顷不等,井从未间断过. 化学防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可归因于以下因素:一是仅15年生以下林分需要喷药,15 年生以上由于抗病力增强而无须防治;二是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较长;三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