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阳市董志塬水土保持对策的研究
庆阳市董志塬水土保持对策的研究
摘要:水土流失已严重制约了董志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采取保土治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十分必要和迫切,文章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治理对策:在塬面中心区可采取“井田”工程、路、网、渠工程、居民新村“集雨用水”工程、隔离带工程等对策;在塬面边缘区可采取防冲林工程、堤、坝、渠、池、塘工程、梯田内修建环形渗水壕沟工程、填沟造地工程、“汇水单元”水保工程等对策;在坡面区可采取修建梯田、密植林草、自觉利用坡面区的凹形坑沟等对策;在沟道区可采取分级筑坝、拦泥填沟、修筑谷坊、引洪漫地等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利用董志塬区的水资源,泥沙就近拦截集蓄,不再流入下游河道,塬面区建成一块块平展的农田,坡面区建成梯田区和林草生态覆盖区,沟道区建成水产种植养殖区,把整个董志塬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关键词:董志塬;水土流失;保护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67-06
一、董志塬概况
董志塬位于甘肃省东部,汉代称彭池塬,简称彭塬,北起驿马关至庆城一线,南止泾河谷地,东西介于马连河和蒲河之间。包括庆阳市西峰区全部及庆城、宁县、合水县各一部分,南北长87公里,东西宽36公里左右,面积2765平方公里,塬面海拔1200-1450米,有13条较大河沟呈辐辏状向塬心伸入,分割塬面成多数碎块,一般沟壑深150-200米,大小沟壑占面积的61%,荒坡又占沟壑面积的57%,塬面年降水量约在500毫米左右,年均温度8-10℃,无霜期150-180天。
董志塬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是由于地板裂变挤压垄起和黄土移动堆积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万年历史,因其是黄土高原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大平塬,加之黄土堆积厚,农耕历史悠久,故此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塬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4.7%,地势开阔平坦,塬与塬之间为河谷与沟谷分割,组成本区地貌单元的有塬面、沟坡、沟谷、河川。塬面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主体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开阔平坦,塬心地面坡度约在1-2°,塬边向沟谷倾斜,沟坡是塬面和沟谷之间的倾斜面,高程低于塬面,群众称“山地”,坡度一般在7-25°之间,沟谷是沟边线到流水线之间的陡坡地,为水力侵蚀而成,沟谷中常有悬崖陡壁出现,由于长期剧烈的流水侵蚀,沟谷不断下切,沟头不断延伸,谷底多呈“V”形发育。因受水力、重力、风力等多种力量的侵蚀、冲刷、塌陷,董志塬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二、董志塬水土流失的现状
董志塬水土流失面积2735.95平方公里,1985年到2005年的平均侵蚀模数为615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量1683万吨。目前,董志塬的东西宽度已减少为18公里,最窄处仅剩50米,每年流失的泥沙达1315万吨,从这里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84亿吨/年,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水土流失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类型,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是大雨或暴雨径流挟带地面固体土壤颗粒流失到沟道、河流的过程,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按形态特征分为面蚀和沟蚀两种方式,面蚀主要分布在塬面、梁峁顶部、坡面及沟道。重力侵蚀是在外部营力,特别是水力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主要原因,引起地面物质的移动形式,重力侵蚀主要为泻溜和崩塌,泻溜发生存黄土的泻溜面上,崩塌发生在侵蚀沟谷两侧的悬崖陡壁上,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沟岸、陡坡、悬崖及沟头等。
土壤侵蚀的分布和分级情况是:无明显流失区29.5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主要分布在董志塬心的基本农田,坡度一般小于5°;轻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董志塬面林地、草地等植被较好的地带,坡度一般在5-10°之间,面积780.4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8%;中度侵蚀区分布在坡耕地、梁峁等地,坡度一般10-25°之间,面积533.7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强度侵蚀区分布在崾岘、湾掌、荒坡上,坡度一般在2535。之间,面积545.0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0%;极强度侵蚀区分布在沟头、沟边、沟底,坡度一般在35-45°之间,面积495.0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8%;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陡坡及沟头、沟岸、陡崖,坡度一般大于45°,面积381.6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3%。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且直接危及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三、董志塬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坡陡沟多、地貌复杂
坡、沟是坡面区和沟道区的主要地形特征,董志塬坡面区和沟道区的面积180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3%。沟道数量多、坡度大,据统计目前五百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