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派的研究,绝对不能忽视李调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灵派的研究,绝对不能忽视李调元

性灵派的研究,绝对不能忽视李调元   [摘要]清乾嘉才子李调元一生著作等身,为“性灵派”诗学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却未得到当代“性灵派”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正确分析和客观评价李调元的诗学思想,以及其在“性灵派”以至整个清代文学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李调元;性灵诗学;“乾隆三大家”   [中图分类号] 12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0139(2009)01-0086-05      李调元,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研究者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的主要著作《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赋话》、《雨村曲话》、《剧话》等,分别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词学、赋学、戏曲学思想。就诗学方面而言,他力主“诗道性情”、“立言先知有我,命意不必犹人”、“诗有三字诀,日:响、爽、朗”,实为清代“性灵派”诗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当代“性灵派”诗学研究中,李调元一直未得到与他贡献相当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一、李调元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李调元(1734―1802年),绵州罗江(今四川省罗江县)人,清代四川著名学者,诗人,文艺理论家。字羹堂,又字鹤洲,赞庵,号雨村,别号童山、童山老人、蠢翁、四桂先生等。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入翰林,散馆,授吏部主事。三十九年(1774),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后迁考功司员外郎。四十一年(1776),生性耿直的李调元因“议稿涂押”一事得罪权贵舒赫德、阿桂堂,被填入浮躁。不久奉命督学广东,任满回京,擢直隶通永道。后因“黄箱事件”被罢官,遣发伊犁,终以母老为由赎归。此后一直居家,以著书、演戏自娱,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69岁。   李调元一生著述等身,《清史列传?李调元传》载道:“蜀中撰述之富,费密而后,厥推调元云。”杨世明先生在其《李调元年谱略稿》中称:“新都之后,一人而已。”据今人詹杭伦的《李调元学谱》一书载:“李调元今有传本的著作凡五十三种。”就其大类而言,他的著作于经、史、子、集、小学、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其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则包罗了历史、地理、天文、文学、音韵学、金石学、民俗学等等。尤其是晚年居家的近20年,他潜心学术,纂刻大型文化典籍《函海》,为巴蜀文化宝库增添和保存了丰富的资源。单就其文学而言,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曲、剧、赋、文等各个方面,为四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李调元的性灵诗学思想      当代性灵派诗学的著名研究者王英志先生,在《袁枚全集》之《随园诗话》前言中,认为袁枚的性灵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李调元作为性灵派的重要成员,他和袁枚一样,也有其明确的性灵诗学观点。下面我们拟从上述三方面着手,在与袁枚诗学的比较中来阐释李调元的性灵诗学思想。   首先是性情论。袁枚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随园诗话》,下凡引此书者均不再注明出处)“诗写性情,为吾所适。”“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李调元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其《雨村诗话》多次谈到“诗道性情”。如他在《雨村诗话》中评论李白、杜甫诗歌时说道: “盖诗道性情,二公各就其性情而出,非有偏也。”又如在卷下的另一处,他又说:“诗以道性情”,并且他还认为古人诗歌“自渊明而上溯《三百篇》,何尝有不可解字句,使人炫感,而其意之所托,或兴或比,往往出人意表,千载竟无能道破者。”这些源自“性情”而“道性情”的诗歌虽句平,然意奇;相反,后世那些不顾前人诗歌寓意专以袭取前人诗歌隐僻字句为能事者,他们创作的诗歌虽惊世炫目,然平心而论,其“皆无病呻吟,效颦而不知其丑者。”其诗歌“句奇而意平,可笑也”。   其次是个性论。关于个性论,王英志先生认为袁枚的个性论主要包括三大主张:一是认为诗人应具个性,即“人各有性情”。诗人创作过程中不可“无我”,“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诗歌创作如果“有人无我,是傀儡也”。二是认为诗歌创作要有创新,要“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三是反拟古、反格调。相应,李调元也从个性、创新和反泥古、反格调三方面提出了近似的观点:第一,他认为“大率诗有恒裁,思无定位,立言先知有我,命意不必犹人”。第二,诗歌创作中“人所到,我不必争到;人不到者,我却独到,要在人神而明之。果能久于其道,定于古人并驱也”。“夫花既以新为佳,则诗须陈言务去。”第三,“作诗须自成一家言,若徒东摹西仿,千百世后,又安知我为谁呼?”并且他还以这种理论为评判标准,指责沈德潜的诗歌“摹仿太过,反失性情”,同时还明确表示:“余雅不喜读其集,以其台阁气重也。”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