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docVIP

小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小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将文本课程转化为实践、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现实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与教师设计的系列教学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拟从观察自己和他人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人手,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颗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将使一个人不断学习,不断取得发展,因此,我根据教材教学要求适时设计了一些源自于生活的教学问题。   如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教学时,我先给学生照镜子,观察镜子中的像与镜子前人的头、脚的位置关系后再设问:为什么镜中像的头、脚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而左、右手的位置关系却发生变化?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后得出镜中的像与人关于镜面成轴对称,而人与像正面相对,故上、下关系没改变而左、右位置关系发生相反的变化的原理,揭示了轴对称的本质,接下来继续探究字母A、H、Q、E、B、M、N、X、Z,数字0、1、2、3、4、8、5等与它们在镜中的像的对称情况,进一步了解轴对称的真正含义,最后通过车牌号在水中的倒影、在反光镜中的像等等这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轴对称”。   这节课所设计的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节到课堂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获得新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的问题具有趣昧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学习效果建立在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创设一些有趣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愿学”、“乐学”,就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一座大山的两侧有两个村屯,一个在A处,一个在B处,村长想同时解决这两个屯的村民饮水问题,需测量A屯到B屯的距离,你能帮村长想一个好的测量方法吗?   问题刚出完,学生就纷纷议论起来,不久就有学生站起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一边讲述自己的看法一边画了起来:如图2,过A、B两点各引一条线分别与线段AB垂直然后在它们上面截取相等线段AD、BC,把C、D连接,只要测量线段CD的长度就行了,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上黑板把他的方法演示出来:如图3,过B点作一条线段BF,然后在这条线段的一端F画一个角等于线段BF与线段AB夹角,再取线段BF的中点D与A连起来,即得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线段BF的长就行。   老师,我还可以有另一种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说出他们的测量方法,我看到这里,既高兴又吃惊,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很多都用到了没学过的性质、定理,   在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又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方法,而且亲身感受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设计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学有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在数学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水平,   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有这样一道题:如图4,/kABC中,∠BCA=90°,CD上BC且,AC=6,BC=8,求AD、BD的长。   如果教师直接给出这一道题,我想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把此题做了重新设计:(1)求斜边AB的长,(2)此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如何计算?(3)作出斜边AB上的高CD并求CD的长,(4)试求AD、BD的长。   学生可以根据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计算等已有知识经验,经过讨论、思考、演算,轻松地解决了此题,而且建立了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懂得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      四、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探索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技能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学会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关系后,我设置了这样一组题目,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