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之立法的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之立法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的监督。   我国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舆论监督”这一概念以来,党中央屡次强调要发挥和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再次强调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舆论监督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并不乐观。   一方面,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困难重重: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和正常的采访中遭受人身攻击和殴打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2004年5月23日,沈阳今报记者采访付妈妈儿童村遭群殴。记者因舆论监督频繁遭受打击报复,恐吓、拒绝采访、非暴力阻挠采访更是经常发生。   另一方面,监督行为不当导致舆论监督频繁引发名誉权纠纷,新闻官司日趋上升;舆论监督对司法过度侵犯,影响了司法的独立和公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立法缺失。我国宪法中固然有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但却没有具体到如何保障新闻媒体行使自身的报道权和监督权;我们有相应的宣传政策,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而在法学理论上也没有独立的新闻侵权诉讼;在具体的报道和监督过程中又缺少必要的法律定性。没有严格的新闻舆论监督法律规范,正常的舆论监督就难以进行,对监督主体、客体的权利义务、监督对象的确认都缺乏保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只能是“天方夜谭”。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可以发挥正面效应,有利于揭露丑恶、弘扬正气,批评错误、改进工作,针砭时弊、发扬民主,化解矛盾、伸张正义,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搞得不好,就会产生负面效应,颠倒是非损害形象,伤害无辜,不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新闻立法的进程,使新闻舆论监督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既保护新闻自由又限制新闻自由权的滥用,以使新闻舆论监督之功能能够正常有效地发挥。      新闻舆论监督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新闻监督立法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保障新闻自由为核心,以防止新闻自由权滥用为条件,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宗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廉政建设和司法公正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根据这一思想,在新闻舆论监督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法制统一原则。新闻监督立法应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来起草、论证、审议,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民主公开原则。要把立法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结合起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新闻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新闻监督立法的公正、科学。   “保障”与“约束”并重原则。任何法律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限制,集中体现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权。一方面,现代社会对新闻自由多采取倾斜性保护政策,逐渐取消了对新闻界的事前限制,而采取事后惩罚措施,由于新闻媒体不受任何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的限制,很容易造成监督行为的不当;另一方面,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应用,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隐私等人身权益进行侵害也变得更为容易,侵害人身权益后造成的影响也更为严重。因此,法律必须通过加强对人身权的保护来限制和防止新闻从业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保障舆论监督权的正当行使。      新闻舆论监督立法的主要内容设计      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和逐步加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和多层次的权利冲突,需要一个公正的、能实现良性发展的系统,即法制来加以平衡和调节。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宣传),都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新闻监督立法必须考虑其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和特殊性,应当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规范。   明确应遵循的法律原则。新闻媒体监督首先应明确并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合法性原则。媒体监督过程应该是一个遵守法律的过程,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应享有知情权,但不能侵犯被采访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同时也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以免构成侵权。传媒监督只有坚持合法性原则,才能减少监督的随意性、片面性,避免导致传媒对司法的干预和对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侵犯。   公正性原则。传媒的力量就在于一旦它认为有谁侵犯了公众的权利,便通过报道与批评迫使侵犯方自动停止侵犯或引发正常的机制将侵犯行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