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的体系的研究.docVIP

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的体系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的体系的研究

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的体系的研究   摘 要: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构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对这一传播能力的评估,成了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一要突出核心指标,二要将传播方与接受方结合起来考量,三要定量定性测量结合。媒体国际公信力就是评价的核心指标。对这一指标的测量,要从“说了没有”“听了没有”“信了没有”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的情况,国外媒体转载或引用的情况及其转引态度等。   关键词: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   作者简介:郭光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420)   随着我国国力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思想提出后,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如何评估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的能力,也逐渐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对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作评估研究,这方面的成果自本世纪始才有少量问世。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梳理已有成果,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现有的测量体系可分为两类,学界设立的体系正在探讨中,但业界在实际操作中已在按自己的测量方式作自我评估。我们发现不少涉外媒体都有自己的评估指标,它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但缺乏整体的考量。而学界的探讨偏重构建体系,实际操作性不强,为业界接受的不多。   第二,体系构想较为庞大,核心指标不突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唐润华等人在《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1 ]一文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考量指标,即内容生产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品牌知名度、国家影响力。他将这5个方面设为5个一级指标,然后再在其下共设了12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这套评估体系,优点是较为全面,不足是没有核心指标。没有核心指标,就反映不出核心竞争力。的确,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其评估,同样需要从多维度考量。但多种因素中,一定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上述体系中,这一点是体现不?虻摹?   第三,体系构想较为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如刘继南等人将国际传播力分为“能力”与“效力”两个方面,并解释说二者之间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一设想看上去比较清晰,但将“能力”与“效力”分开考量,在实际中很难操作。作者据此设立软指标与硬指标两类,但他也承认,“前者主要指传播者素质、传播艺术、传播权威性等一系列难以简单量化的指标,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能够定量分析的量化指标” [2 ]。问题就在“难以量化”上。有研究者已注意到了,无论是唐润华所提供的体系,还是刘继南的构想,都存在实际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此,这些评估体系,“基本上在其作者本人之外没有其他人使用” [3 ]。   最后,体系构想指标设计片面,对国际传播的特殊性顾及不够。刘澜注意到了以往研究者设计的体系存在难以操作的问题,因此提出自己的“一个新的国际传播能力模型” [3 ],这一模型由五大部分组成,即传播者的一般能力、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信息接收能力。这一模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将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主要落实在传播者的能力上。根据这一模型设计的22对硬能力与软能力,也主要是围绕传播者的能力考虑的。这就存在片面性。比如完全没有考虑到要从受众角度测量传播效果的问题,这就难以完整哪怕是基本上评估出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同时,这一模型没有充分体现出国际传播的特殊性,有些指标虽然考虑到了国际传播的情况,如对传播者语言能力的要求等,但这只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深层次上的、具有学术意义上的考量。   鉴于上述讨论,有必要在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的建构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构建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当意识到,任何评估体系都存在它的局限性,这是由评估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比起国内传播来说,国际传播(此处只指对外传播)既具有新闻传播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传者身份、内容制作、传播渠道、信息接受、效果检测等诸多环节都有贯穿,都体现着“内外有别”的特性。构建国际传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就应当与媒体国内传播能力的评估区别对待。   如何建构一套既科学又可行的评估体系?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必须考虑到。   首先,一定要突出核心指标。任何测量,既要讲信度,也要讲效度。所谓效度,就是我们设计的测量指标能否有效地反映出对象的基本面貌。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估,从表层看,它集中体现在话语权上。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政府、业界和学者一谈到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建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上花大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