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萍的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的经验.docVIP

段萍的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的经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段萍的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的经验

段萍的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的经验   关键词:四君子汤;慢性消化道疾病;名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97-02   慢性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道炎、胃下垂、胃溃疡、慢性胃炎、胃肠息肉、十二指肠溃疡、慢性小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多归属“反胃”、“嘈杂”、“痞满”、“嗳气”、“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的范畴。其临床症状多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1]。病位主要在脾胃,同时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与肝、肾密切相关。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在35~45岁人群中,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多反复发作[2]。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笔者有幸跟从中医主任医师段萍学习,收获颇丰,段萍师从于扶阳派传人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她在中医消化内科临床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治疗、处方用药诸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辨证方法   现代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不规律,食物来源结构复杂,社会老龄化加快,心脑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腰腿疼痛患者增加,抗凝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损伤性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云南大理地处西南边陲,属高寒山区,多雨多湿,少数民族聚居,喜食生、酸、冷的特点,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大多反复发作,久病必虚,久病及肾,因此,在强调脾胃虚弱的同时,临床辨证分型以肝脾不调、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4型为主。   2治疗方法   段萍认为:久病必虚,脾胃虚弱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本质。因此,临床治疗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强调治病求本、审因论治,分步治疗,结合健康教育及生活饮食干预。   3分步治疗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和,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临床治疗强调“调、缓、运、通、引、教”综合运用,详查病因,整体分析,把握病机,分步治疗。   3.1调即调和、调整、调养之意。主要指调和肝脾、调和肝胃、调和脾胃、调和胃肠、温补脾胃、温肾益脾、温中散寒、清热利湿、条畅气机等。如肝郁脾滞多加用柴胡、白芍、佛手、小茴香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寒湿阻滞多加用苍术、广藿香、陈皮、苏梗以行气化湿、散寒止痛;湿热互结多加用薏苡仁、灯芯草、茵陈蒿、淡竹叶、白花蛇舌草、麦冬、女贞子、枸杞子以利水渗湿、滋阴清热;脾肾阳虚多加用公丁香、葫芦巴、菟丝子、杜仲、巴戟天、山药以温肾益脾、散寒止痛;同时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调畅,升降出入有绪,机体方能康和。   3.2缓指甘缓、缓和。甘缓即用味甘之剂以缓急止痛;缓和即用药宜平和轻灵、量小、味少,同时慢性消化道疾病系反复发作性疾病,缓则治其本,吾师将其喻为“如泛滥之洪水,若采用堵截之法难以见效,且不坚固,必须采用合围之法,方能坚固”,正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曰:“治中焦如衡”,避免大寒、大热,寒则伤胃,热则耗气,以及避免粘腻之品,必须应用时宜加适量行气健脾之剂,以佐制粘腻滞脾之弊。如黄芪、人参等补气药易致气滞,应用时宜加苍术、陈皮健脾行气,以发挥相反相成之效。   3.3运指健运、运化。脾最主要的功能是运化,脾健才能运化有权,而要使脾健则需运脾、健脾、补脾、醒脾,运脾重在恢复脾之运化功能,醒脾是因为水湿困脾,需要补脾、健脾、运脾,脾阳足则水湿自化。同时肾为先天之本,肾之阴精是人体一切精微物质化生的基础,其正常的化生过程又依赖肾之阳气的气化、温煦作用;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必赖后天水谷生化精微的不断补充,只有先天养后天,后天补先天,才能生生不息。因此,运脾、醒脾、温补脾肾乃为脾健之根本方法,临床治疗用药多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酌加疏肝理气、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清热利湿、利水渗湿、滋阴清热、温肾益脾、消食健脾之品。   3.4通指通降。胃主受纳、降浊,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和,若腹胀、便秘系胃肠动力不足,临床用药多加神曲、鸡内金、炒麦芽、麻子仁以消食健脾,润肠通便,若兼血脂高则加用决明子、荷叶以润肠通便,降血脂,若失眠、便塘、便不爽则加用莲子以补脾止泻,清心解热;头昏、头痛加天麻、石菖蒲祛风止痛、化湿开窍等。   3.5引巧用引经药。外感六淫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之风、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