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惊风二版
北京中医药药大学 陶晓雁 制作 第六节 惊风 《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规划教材(第二版)P141~153 惊风【概述】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搐:肘臂伸缩抽动;搦:两手握拳或十指开合不已;掣:两肩拽动;颤:手足震颤;反:角弓反张;引:臂若开弓,手如挽弓;窜:眼睛上视;视:眼睛斜视,睛露不活(八候-元代·曾世荣)。】 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西医学称惊风为小儿惊厥。 急惊风【定义】 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病因病机】 ⒈ 外感时邪 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小儿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侯骤变,感受风寒,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郁而化热,热极生风【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如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若暑多夹湿,化为痰浊,蒙蔽心窍;若感受疫疠之气,起病急骤,逆传心包【流脑、乙脑】。 ⒉ 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菌痢】。 ⒊ 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猝见异物,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痰涎上雍,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诊断要点】 ⑴ 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 ⑵ 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⑶ 有感受六淫、疫疠之邪,或暴受惊恐史。 ⑷ 有明显的原发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阳性。 ⑸ 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液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辨证要点】(自学) ⑴ 辨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⑵ 辨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⑶ 辨外风、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如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⑷ 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 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呕吐、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若夏季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⑸ 辨轻症、重症 抽风发作次数较少(仅l次),持续时间较短(5分钟以内),发作后无神志障碍者为轻症;发作次数较多(2次以上),或抽搐时间较长,发作后神志不清者为重症 【治疗原则】(自学)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给予豁痰,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然而急惊之热有表热和里热的不同,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风有外风和内风的差异,惊有恐惧、惊惕的虚证和惊跳、号叫的实证。因此,在清热中有解肌透表、苦寒解毒的差异;豁痰中有芳香开窍、清心涤痰的区别;镇惊有平肝镇惊、养血安神的分类;息风有祛风和息风的不同。在急惊的治则中既要顾及熄风镇惊的作用,又不可忽视原发病的治疗,分清主次,辨证结合辨病施治,治标与治本并举。 【证治分类】 ⑴ 风热动风 ⑵ 气营两燔 ⑶ 邪陷心肝 ⑷ 湿热疫毒 ⑸ 惊恐惊风 【证治分类】 ⑴ 风热动风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方药 银翘散加减。加钩藤、僵蚕、蝉蜕祛风定惊。 加减 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羚羊角粉清热息风;喉间痰鸣者,加天竺黄、瓜蒌皮清化痰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黄芩清热泻火;神昏抽搐较重者,加服小儿回春丹清热定惊。 【证治分类】 ⑵ 气营两燔 证候 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气凉营,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减 昏迷较深者,可选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