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的研究述评
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的研究述评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治兵方略、为人为官谋略被广泛整理,广为流传。大陆、台湾学术界对曾国藩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方面的研究及在其论著和资料的整理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研究的综述文章发表。笔者不敢说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却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发表自己的粗浅见解,但文字粗疏,权当引玉之砖吧。
[关键词]曾国藩 家庭伦理 教育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我国清代权绾四省的封建大臣,曾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身后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儒学圣哲”之美称,又有“曾剃头”、“伪君子”、“卖国贼”之恶名。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故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之说,自近代以来,他被国民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典范。
对曾国藩思想的研究,在他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对曾国藩思想的研究断断续续,时起时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思想的逐渐开放和学术气氛的日渐活跃,对曾国藩的研究踏上了正轨,直接或间接论及曾国藩及思想的专著及学术文章层出无穷。在我国台湾地区较早的研究曾国藩的有影响的部分著作有:江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台湾学生书局《曾文正公手写日记》和《湘乡曾氏文献》及《湘乡曾氏文献大补》、朱传誉主编《曾国藩的传记资料》、姜穆编《曾国藩的幕僚群》、李少陵《曾国藩》等;我国大陆也出现许多著作,如长沙传忠书局出版了《曾文正公全集》等等。
尤其是十几年前,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全集》和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的出版,曾国藩这个一度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却又长期被歪曲的人物,像一件稀有文物被挖掘出土似的,立马吸引了国人的眼球。官场士林、商界军营及至市井百姓,一时间都以谈论曾国藩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也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下面按出版时间先后,略举一些著作: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李鼎芳《曾国藩及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王定安《曾国藩事略》(岳麓书社1986年)、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曾国藩全集》(30卷,岳麓书社1994年)、萧一山《曾国藩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张辉编著《曾国藩之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成晓军著《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曾国藩家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董丛林著《曾国藩》(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北史著《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版)、马道宗解译《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等。除了这些专著,还有大量的相关论文,在此只是挂一漏万。他们涉及了曾国藩的军事、外交、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而且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从目前学术界现有的论文和专著中,不难发现对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的作品尚未发现,笔者不敢说要填补其空白,却希望能在此方面尽绵薄之力,发表自己的粗浅见解,但文字粗疏,权做引玉之砖。
一、对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
被誉为晚清一代的“儒家藩镇”的曾国藩,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通经史。6岁入私塾,14岁时已熟读了《四书》、《五经》,博览了时文、八股,15岁熟读《周礼》、《礼仪》兼及《史记》、《文选》等书籍。从20岁开始,他到外地四处求学,期间求学于衡阳唐氏家塾和湘乡涟滨书院、长沙岳麓书院。道光18年,便从一介书生一跃成为当朝进士,入居翰林院,师从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专攻程、朱理学,但他的治理学之路自成一家,以理学为本,以经世之学为用,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学者李肖聃说,“公(指曾国藩)乃蓄德而穷思,博综而广术,树德则追周礼。自叵隐师禹墨,持法窃用申韩,善处功名之际,乃因黄老,故公之学,其大者出于礼经;而百家篇胜之术,亦时取之于济事……此公所由能定当时之难,赫然为近代英贤之察。”
当今学术界对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作专门论述的文章不多,据《历代教育名人志》记载,曾国藩一生在学术方面,师承姚鼐、唐鉴,然竭力调合汉学、宋学之争,认为“义理、考据不可缺一”。常耀弘、戴素芳、周玉珍认为,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历史文化的熏陶。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