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的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教学的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的设计   一、设计思想      《石钟山记》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在第一课时已讲过字词的情况下,如何讲好第二课时并不太难的内容,是一个颇费脑筋的事。传统讲法是一段接一段面面俱到地讲。但与其如此,还不如突破几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设计正是从讲重点、品美文的角度来讲这篇课文的。   新课标中说,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和重点,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课堂。另外,教师还应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究的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1.梳理全文的结构。   2.理解第二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笑”中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分析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和课文的价值,学习苏轼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二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笑”中的感情,分析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和课文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文的重要文言字词和两个重点句式――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下面看老师写的这段话,注意它包含了哪些句式和重点字词:   吾等学《石钟山记》字词于上节,众学生分组讨论在前,展个人风采于后。然有学生,虽老师百般鼓励不能主动答也;当堂检测,乃有数人错误甚多,何也?   主动答而认真学两年,汝等当悟:老师不汝欺也。   字词者,文章之表层也。今日,师之最帅者将与汝等共探深层之美。石钟山得名由来,众说不一。东坡观点安在?来于何方?   众位,且随我适千年前之石钟山月夜,一探究竟,可否?      (二)引出学习目标(2分钟)   1.归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费尽笔墨写探究过程而评论却很少,为什么?   (2)作者的“笑”有何深意?   (3)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是什么?   (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构如何?   (5)作者的看法是否片面?   2.根据学生的问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从苏轼的故事切入第一段(5分钟)   1.由苏轼和他周围人的故事切入。   (在简单介绍苏轼的几个故事后)老师:苏轼一生走过无数的山山水水,穿过无数的大城小邑,他看过赤壁的月,赏过西湖的雨,他也曾打猎于密州城外,泛舟于石钟山下。他是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那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古今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中秋大醉怀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使得其他望月怀人之作黯然失色;作为一名父亲,他对儿子也悉心教导――当然,他对儿子的教导也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这一天,苏轼和长子苏迈就因为一件事而争执起来,什么事呢?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迈同意郦道元或者李勃的观点,而苏轼则不以为然。   2.大家猜一猜,苏迈可能说什么?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3.苏轼的态度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明确:“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苏轼的态度。   明确:疑。      (四)重点赏析第二段(15分钟)   1.苏轼和儿子的争论最终没有结果。正好有一天,苏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要经过石钟山。于是,苏轼父子就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去石钟山下亲自考察――哦,对了,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吗?   (1)老师范读“至莫夜月明……或曰此鹳鹤也”。   (2)学生自由读这一片段。   (3)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阴森恐怖。   (4)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和第三段哪句话照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说明到绝壁之下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的艰难和重要。照应第三段中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2.文中有一个表示神情的词表明苏轼最终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哪一个词?在哪里?   明确:“因笑谓迈曰”中的“笑”。   请在“笑”前加一个表心情的修饰语,然后说说为什么,并诵读“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