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的现状及措施.docVIP

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的现状及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的现状及措施

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的现状及措施   摘要:随着环境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麋鹿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种群的持续发展与动物疫病暴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结合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现状,提出疫病防控措施,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麋鹿;疫病;防控;现状;措施;石首   中图分类号:S8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37-03   麋鹿,俗称“四不像”,为我国濒危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在中国绝迹数千年,园林种群在中国历代帝王的庇护下得以保存,1900年前后因洪水和战乱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灭绝,少量的18头麋鹿流落海外,后被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收留,放养在自己的庄园里。1985年8月重新引入回中国,在北京原皇家猎园旧址重建麋鹿园林种群。1991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环保总局,湖北省环保局,石首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石首麋鹿保护区,总面积1 567 hm2。1993年、1994年、2002年三次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进鹿94头,经过近20年的野生放养,目前在石首市境内形成保护区核心区、杨波坦、江南三合垸3个野生种群近1 000头。   1 石首市麋鹿疫病防控现状   1.1 环境容量的问题   保护区位于石首市境内的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形成的“三角形”夹角,规划面积1 567 hm2,实际核心区面积1 000 hm2,其中浅水面积130 hm2,意杨林地200 hm2,原生旱?林70 hm2,芦苇面积100 hm2,应急饲料基地70 hm2,其它为草地约430 hm2。每年11月至来年的5月份为枯水期,麋鹿可以在1 000 hm2大范围内活动觅食,6~10月份为丰水期,特别是每年7~9月份为主汛期,长江及长江天鹅洲故道都是高水位,大部分草场被淹,麋鹿活动区域迅速减少,食源地减少。1998年、2010年、2012年淹没的面积超过1/2。麋鹿集中在小范围内活动,高温、高湿、食物不足容易诱发病症,导致大量死亡。据统计,天鹅洲故道高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麋鹿的死亡率成正比。2010年4~5月份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一度达到700余头,超过了保护区存载量,环境的自然降解能力下降,剧烈天气变化诱发大量死亡200余头。   1.2 水源污染问题   1998年以前,天鹅洲故道与长江联通,保护区内每年都要经过长江洪水冲刷,天鹅洲故道的水位随长江的涨落而变化。1998年天鹅洲故道封口,水体不能自然循环,冬、春季节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而夏、秋季节因暴雨,石首市江北3个乡镇、农田渍水生活污水都会迅速集中排入天鹅洲故道,再加上洲滩草场被淹,植物长时间浸泡腐烂,水体变黑发臭,水质变坏。根据白鳍豚保护区每年监测6~9月份水质降为3~4级标准,不洁净的水源也是诱发麋鹿疫病的重要原因。2010年5月保护区内发生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而同在长江北岸相距20 km左右的杨波坦没有发生此病,一是杨波坦面积大约是保护区的5倍,二是水体循环畅通,与长江自然联通,三是种群数量少(200头左右)。   1.3 湿地生境退化   在保护区土地产权没有解决前,1994年开始在保护区内种植意杨树,1998年天鹅洲故道围堤修建,阻碍了长江与天鹅洲故道水体循环, 2005年保护区内湿地洲滩开垦成农田,长江三峡蓄水后,长江水位偏低,天鹅洲故道盲目养殖螃蟹。保护区内的湿地草场旱化,麋鹿喜食的水生植物绝迹,湿地植物减少,旱生、中生植物增加蔓延。1997年本底调查植物238种[1],2005年再次调查比较,植物种类256种,麋鹿喜食的植物减少8种,麋鹿不能采食的旱生、中生植物增加26种,可食用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减少、生物量减少,导致麋鹿营养的缺乏,降低抵抗力容易产生疾病[2]。   1.4 缓冲区散养家畜的问题   保护区缓冲区尚未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无法实施有效管理,据调查,缓冲区内散养的家畜(牛、马、羊)500余头,圈舍沿保护区拦网而建,家畜在堤坡上采食活动,排泄的大小粪便随雨水直接流入水渠里。麋鹿属偶蹄目动物,能与牛、羊交叉感染疫病。对麋鹿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危险。   1.5 麋鹿自身的因素   麋鹿最后种群1仅为18头,现生麋鹿都是18头的后代属近亲繁殖,缺少遗传多样性[2],对某些疫病的抵抗力较差;麋鹿野性恢复后,捕捉困难,无法预防注射疫苗或对生病的个体治疗。麋鹿群居生活,喜泥浴,饮不洁净的水,喜欢采食水生植物或浅水边的螺、死鱼、死虾,易感染体内寄生虫或感染寄生在死鱼、死虾的体内病菌。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连续几年的检测,感染麋鹿的寄生虫主要为吸虫类,如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血吸虫等。   1.6 人为活动的影响   3个野生种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影响[4],特别是三合垸和杨波坦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