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的研究.doc

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的研究

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的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以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学生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提出的模型加以验证。得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外部影响、人际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使用行为意向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36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172-06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指用户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PSP、MP4等,以无线接入方式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浏览访问、查询、阅读及获取的一种新兴服务方式。   北京理工大学于2003年开通移动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成为我国第一个提供此服务的高校,此后,中国国内很多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紧随潮流,纷纷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但普及率仅达35%,且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内容局限于图书的借阅查询、到期提醒、数据库检索等,移动图书馆在高校的使用尚未普及。反观国外,以美国为例,美国排名前20的高校几乎都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不论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比国内高校更为超前。且其针对高校学生的行为特点设计并提供了种类繁多、内容充实的各种校园特色服务,因此,移动图书馆在国外高校的普及率更为广泛[1]。   在文献研究方面,国内和国外在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深度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别。国内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现状的分析介绍;移动图书馆案例分析;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几个方面[2]。而关于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几乎空白,笔者通过检索仅发现朱多刚[3]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态度的关系。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高校学生接受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假设,利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   1 理论综述及假设   1.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是由Davis[4]等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提出的,用于研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的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1)感知有用性(PU,Perceived Usefulness),是指用户在使用某项新技术时,感觉该新技术能提升其工作绩效;(2)感知易用性(PEOU,Perceived Ease of Use),是指用户感觉使用某项新技术的难易程度。用户感知易用性越强。其中,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行为意向(BI,Behavioral Intention)受到用户使用态度(ATT,Attitude)的影响。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态度越积极,使用新技术的行为意向就越强烈,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就越高。用户的使用态度受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了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由外部变量所决定。   1.2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Ajzen(1985)[5]在TRA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到用户使用新技术时的态度(ATT,Attitude)、主观规范(SN,Subjective Norm)及感知行为控制(PBC,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的影响。行为意向是对用户使用新技术意愿强烈与否的衡量;态度是用户使用新技术这一行为喜欢还是不喜欢程度的评估。主观规范是用户在决定是否采用新技术时感知到的来自组织或社会的压力。感知行为控制是指用户感知到使用新技术这一行为困难还是容易的程度。此后,针对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Taylor和Todd(1995)对其进行细化并提出了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6]。本文将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TPB相结合,根据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在TPB和TAM的基础上细化变量,建立最终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3 研究假设   基于相关文献,本文根据研究模型建立研究假设:   1.3.1 影响态度的变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