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花尔基含煤盆地沉积的环境分析
红花尔基含煤盆地沉积的环境分析
摘要:红花尔基盆地位于海拉尔盆地群东南部,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红花尔基盆地为大型断陷型含煤盆地,盆地的总体走向近北北东向。早白垩纪持续稳定的盆缘同沉积断裂活动与沉积补偿相对平衡,在长期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巨厚的煤层。盆地内的沉积岩层具明显的旋回特征,反映了在区域地质背景下盆地沉积演化的历史。
关键词:红花尔基 含煤盆地 沉积环境
红花尔基盆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红花尔基林区与呼伦贝尔草原结合部,为一北东向的断陷盆地,面积1260km2。该区已完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目前探获煤炭资源量300多亿吨。盆地内地层为:白垩系下统龙江组(K1l)、大磨拐河组(K1d)、伊敏组(K1y)以及第四系(Q)。区内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伊敏组含煤地层在盆地内平均厚度319.05m,发育5个煤组,含19层煤,煤层总厚0.99~74.30m,平均30.15m;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平均厚度98.11m,发育3个煤组,含6层煤,煤层总厚0.70~52.83m,平均15.37m。盆地内含大部可采煤层5层,局部可采煤层7层。本文主要分析盆地的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1. 盆地构造演化
海拉尔盆地群的总体构造格局是区域性北东向构造与东西向构造的复合。北东向构造如大兴安岭隆起带、额尔古纳隆起带的黑山头――满洲里隆起区,区域性东西向构造为分别以125公里的等距离由北往南平行展布的三河断裂、海拉尔河断裂和哈拉哈河断裂。上述构造对海拉尔沉降区的地层、矿产起着既控制又改造的巨大作用。在三河断裂以北无含煤盆地发育;海拉尔河断裂与三河断裂之间的广大地域,如陈巴尔虎旗含煤盆地、拉布大林含煤盆地等,均缺失了含煤岩系的上部地层伊敏组;海拉尔河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域,如扎赉诺尔煤田、南屯――西索木含煤盆地、伊敏煤田,均广泛发育有伊敏组含煤地层,红花尔基盆地紧邻伊敏煤田,沉积特征与伊敏煤田相似。海拉尔河断裂以北地区缺失了伊敏组含煤地层,其地质原因是整个海拉尔沉降区在充填过程中经历的裂陷、扩张和收缩等三个阶段,其中裂陷阶段的产物是龙江组的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和甘河组的中、基性火山岩流及其碎屑沉积,扩张阶段的产物是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的形成,收缩阶段的充填物是伊敏组含煤地层。非常明显,海拉尔河断裂以北所以缺失伊敏组含煤地层的地质因素是由于区域性东西向断裂在堆积伊敏含煤岩组时强烈活动,致使整个断裂以北地块相对抬升而没有接受沉积,而且陈巴尔虎旗煤田还缺失了大磨拐河组的上部泥岩段和含煤段的顶部地层。
红花尔基盆地位于海拉尔盆地群东南部、大兴安岭以西,惟一由旧桥断裂、红花尔基断裂及巴日图断裂所控制的断陷型含煤盆地,总体走向近北北东向。白垩系下统龙江组构成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含煤建造。红花尔基盆地西邻呼和诺尔盆地,北与伊敏煤田相望(图1)。
红花尔基盆地西邻锡林贝尔隆起,北与伊敏煤田相望,盆地呈北东向展布,盆地内煤系地层呈宽缓的向斜构造,地层倾角较缓,一般在2-5°,受构造运动影响,局部有波状起伏,断层较发育,煤系地层中未见岩浆岩侵入。红花尔基盆地与海拉尔盆地群其他煤田的聚煤规律相同,受早白垩纪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系统的控制。早白垩世本区为较温暖、潮湿的古气候;在造煤植物方面,以适应性更强的裸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从而为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创造了物质条件;古地理环境方面,该区已隆起成陆,聚煤盆地均为内陆盆地。在聚煤古构造方面,该期正值燕山运动时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的明显分异,形成了规模不等和类型多样的盆地;聚煤盆地就单个来说虽不如古生代的聚煤坳陷广阔,但持续有利的沉降与补偿条件和古地理、古植物因素常导致巨厚煤层的形成。
2. 沉积旋回分析
据地质勘查资料分析,本区大磨拐河组由三个沉积旋回组成,伊敏组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
1. 大磨拐河组
第Ⅰ旋回底部以冲积相粗、中砂岩为主,是大面积洪水冲积形成,对盆地基底进行填平补齐,向上逐渐变细,多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第Ⅱ旋回底部以冲积相粗、中砂岩为主,向上过渡到沼泽相、浅水湖相,在水深适中,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形成了煤层、粉砂岩、泥岩、砂岩等为主的含煤段。间歇性的沉降运动形成了多个煤层(6-1、7-1、7-2、8-1、8-2、8-3),其中8煤组的煤层较稳定,厚度及发育范围大,其它煤层发育范围则小。
第Ⅲ旋回湖相厚层泥岩,第Ⅱ旋回结束后,盆地持续下降,湖水平面上升,沉积环境稳定,沉积了大磨拐组上部的巨厚泥岩段,完成了大磨拐河组这个较大的沉积旋回,巨厚泥岩段是区域上划分大磨拐河组与伊敏组的标志。
2. 伊敏组
第Ⅰ旋回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