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穴压贴操作课件课件.ppt
3、准备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合。 (3)患者:取合理体位 (4)物品:菜籽、皮肤消毒液、棉签、探棒、胶布、镊子、抹手消毒液等 . . . . . . . 耳穴压籽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邓少娟 一、概述 1、耳穴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在耳廓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结节、电阻低等。这些反应点称为刺激点,又称“耳穴”。 1987年,中国针灸学会审定的标准耳穴共90个。我国民间临床应用经验穴的耳穴名共1630多个。中国常用的耳穴共119个。 2、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像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手脚朝上,脏腑和肢体器官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 3、耳穴疗法 在耳廓上有关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属于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耳穴疗法种类 毫针、埋针、艾灸、放血、按摩、压籽、耳穴注射、贴膏、磁疗等。 5、耳穴压籽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采用磁珠、菜籽、王不留行籽等,附在耳穴部位,以小块胶布固定,称为“耳穴压籽”。 二、耳穴压籽的作用原理 (一)中医学机理 1、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千金方》:“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2、耳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口问篇》: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之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3、治疗目的 通过其疏通经络,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二)现代医学机理 1、神经、体液学说:耳穴良性刺激使全身组织器官通过神经和体液综合调节实现,特点是双向调节作用。 2、全息生物学说:脑内神经元作为反射中枢,形成全息反应路,阐述人体病灶与耳穴之间有直接联系。 三、耳廓表面解剖 四、选穴的原则 1、按疾病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取“胃”。 2、按循经辩证选穴:如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选“胆”。 3、按脏腑辩证选穴:脱发、遗精选“肾”。 4、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月经不调选“内分泌”。 5、按临床经验选穴:如“神门”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治疗失眠、痛经等病。 五、适应症 临床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六、禁忌症 1、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 2、习惯性流产、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禁用。 3、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 七、影响耳穴压籽效果的因素 1、诊断明确:症状明显、辩证施法。 2、取穴恰当:熟练运用取穴原则,对证取穴。 3、取穴准确: 4、手法正确:压籽的方向、刺激量等。 八、常见病症应用 (一)不寐 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交感: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 神经衰弱点(垂前):耳垂4区中央。 辩证配穴: 心脾两虚:脾、小肠; 肝郁气滞:肝、三焦; 心虚胆怯:交感、胆; 心肾不交:肝、肾; 胃失和降:交感、胃、脾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 直肠:与大肠同水平的耳轮处。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1/3的内上方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1/2连线中点 (二)便秘 脾:耳甲腔外上方,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 肺:心区的上、下方 腹:腰骶椎内侧缘、近耳腔缘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 (三)痛经 子宫:在三角窝前1/3的凹陷处。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 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 缘中(脑点):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肝:耳甲艇外下方 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九、操作 (一)素质要求(10分) (二)操作前准备(25分)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 (2)体质、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2、告知 (1)核对 (2)解释操作目的、操作过程。 (3)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配合。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