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给画线字注音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   检查预习(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思考:梦境中共描绘了几幅图景, 剡溪美景 剡溪美景 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 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思想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积极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揭示主题,显示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消极面:“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对人生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消极面。 思考: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思考:“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神仙世界,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句话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 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傲视权贵,追求自由。 局限性 进步性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总 结 一. 全诗脉络: 现实(梦由)—梦幻(梦中)—现实(梦后) 二.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梦游之 由—— 叙述 二、梦游之 景—— 描写 三、梦游之 慨—— 议论、抒情 思 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入梦缘由: 梦中见闻: 梦后感慨 特点:雄峻巍峨 手法:夸张、衬托 想象奇特 进步性 局限性 艺术特色: 1、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2、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 3、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天姥仙山 天姥远眺 天姥入梦 湖月梦景 静美 清幽 云海漫漫 镜湖 剡溪 清幽寂静 镜湖风光 美丽镜湖 镜湖扬波 古驿道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天宝元年, 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李白怀着“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离开京城,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745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作 品 背 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不到三年,就被排挤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的“发愤之作”。 “梦游”说明这首诗的内容。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种想像手法。诗题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指的是留下这首诗与朋友告别。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