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丸”与《蒙古秘史》“兀洼”关系之研究.docVIP

“乌丸”与《蒙古秘史》“兀洼”关系之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丸”与《蒙古秘史》“兀洼”关系之研究   摘 要:乌丸,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亦称“古丸”、“乌延”。它从3世纪开始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消失,如果融合到其他民族,肯定需要一段漫长历史的同化过程,并以另一种民族或部落的形式出现。本文根据《蒙古秘史》记载的“兀洼”,结合相关文献,推测13世纪的“兀洼思(蔑儿乞惕)”,有可能是“兀洼(乌丸)”和“蔑儿乞惕”融合,是乌丸在历史上与其他部落的融合。   关键词:游牧文化;乌丸;兀洼;蒙古秘史   中图分类号:K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17-02   学界对于乌丸族称的解释及起源、民族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支,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丸山(又曰乌桓山),遂为族号。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将匈奴逐出漠南,乌丸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辽东、渔阳及朔方等沿边10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乌丸在两汉时受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汉时译名乌桓,三国称为乌丸。以后一直延续到北朝时期,仍有记载。辽金时期也偶有乌丸遗族的相关记录。本文根据《魏书?官氏志》所附的姓氏关于“乌丸氏改桓氏”的记载,以及《蒙古秘史》《蒙古秘史》记载的“兀洼思”(部落名),用语言学的音译规则,结合“兀洼”和“乌丸”的古代居住位置和历史活动时间,探求“兀洼思(蔑儿乞惕)”与“乌丸”联系。   一、从语言学分析“乌丸”与“兀洼”的关系   “乌丸”是中国北方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古籍中多有记载。《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史记索隐》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王沈《魏书》亦称:“乌丸者,东胡也。”《汉书?地理志》载:“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公元207年以后,“乌丸”在历史文献上基本消失。其名称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不等于其民族也消失于人间。中原历史学家不可能把所有北族名称都记载下来,对一些北族慢慢的被融合同化的过程文献常常将其“忽略”。历史上北方民族名称因为不同的音译原因,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家记载的有所不同,再加上一些北方民族(或部落)在历史舞台上不活跃(有的人数较少),这样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就对少,因此很难断定读音相近的一些北族是否为同一个民族。一些人数较少或势力较弱的北方民族被其他民族融入到一起,自身就“消失”了。那乌丸究竟属于上面的哪一类呢!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时,“首虏20余万人”。至公元221年,曹魏辖下的乌丸人口约有30万以上。《三国志?乌丸传》记载:“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①北方地区人口本来少,20万可以说乌丸是一个人口非常多的部族,不会被其他民族很快融合(目前学术界对于乌丸的消失有融入到鲜卑和汉族两种说法)。此后,他们就从汉文历史文献中消失。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载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很多民族或部落的历史文献。又据拉施特《史集》记载,蔑儿乞惕部有四个分支:即兀合思、木丹、秃答黑邻和只温。②这四个分支是部落内的四大氏族,按习惯称为四姓蔑儿乞惕,但《蒙古秘史》却只称蔑儿乞惕,全书从未说过其他三姓。只是提到:“这些来侵袭的军人是三姓蔑儿乞惕部人。那是兀都亦惕氏蔑儿乞惕人脱黑脱阿,兀洼思蔑儿乞惕人歹亦儿兀孙,合阿惕氏蔑儿乞惕人合阿台答儿麻刺。他们三姓结合来,报复以前抢夺赤都列的妻子诃额仑兀真的仇恨。”③这里列举的“‘兀合思’就是‘兀洼思’”。④“兀合思”(兀洼思)的“思”表示“兀合”(兀洼)的复数。现代蒙古语的“hun(‘人’之单数)”的复数是“huns(‘人’之复数)”。“乌桓”和“乌丸”是一个名词,“兀合”与“兀洼”也是一个名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东至于海,登丸山……:丸音桓。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p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丸音纨。从“桓”=“丸”,“合”=“洼”的音译特点判断,它们完全符合同一个名词的不同音译规律。这样“乌桓”和“乌丸”的复数是“whas”和“was”,也就是“兀合思”和“兀洼思”。当然“兀洼”的单数是“wu wan”(乌桓或兀丸)。《寰宇记》:“完水在乌洛候国西,其睡东北流,合于难水。”《藩中记》云:“完水即乌桓水是也。查乌桓本据今西辽河两岸归喇里河西南地方。归喇里河出其境内,故称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