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初管子的研究之转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民初管子的研究之转向

试论民初管子的研究之转向   摘要:近代以降,诸子学走向复兴。作为其中一支的管子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时值民初,胡适将《管子》定为伪书,梁启超颇受其影响,修正了以往的部分学术主张。此时期管子研究因之出现从阐释到辨伪的学术新转向。   关键词:《管子》;管子研究;梁启超;胡适   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1-0108-03      近代以降,诸子学走向复兴,作为其中一支的管子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大致而言,晚清学者基本认定《管子》一书乃代表管仲思想的著作,这成为他们展开研究的前提预设,加之引介西学之需要,故他们多侧重管子的思想阐释。梁启超是此时期管子研究的代表人物。进入民国,尤其是20年代,梁启超的管子研究呈现出降温的趋势,其对管子的看法散见于多部学术史著作和讲稿中。且此时期他更侧重于《管子》一书的辨伪与考证。对其思想少有新的阐释。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民国初年,梁启超埋首于政治,一定程度上荒疏了学术研究;二是在其晚年,虽然其政治热情逐渐冷却,但是学术兴趣已偏重于儒、墨二家,法家研究特别是管子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三是梁的管子研究受到胡适的启发,部分观点发生变化。此种情况,目前学界之关注尚显不足,故颇值探究。   综观胡适一生的学术旨趣,管子并非他学术研究之重点,且其有关管子的看法多集中于青年时期。   赴美留学期间,胡适勤奋钻研中国学术,并对梁著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1916年4月8日,胡适写成《读(管子)》一文,首次发表他对管子的看法。   胡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管子》非管子自作,乃战国来年治调和之道家学者所作。而托于管子以自重耳。”下篇“乃驳梁任公《管子》中语”。   在上篇,胡适开头便指出:“《管子》非管仲所作也。”叫也提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从《管子》所记史实的年代判断。该书不可能是管仲所作。《小称》篇中记管仲将死之言,又记桓公之死。假若《管子》乃管仲所作,那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临终遗言收入书中,更不可思议的是齐桓公死于管仲之后,书中对其死有记载。这又当如何解释?因而“书非仲所自作可知”。并且,书中还有关于三王五伯、毛嫱西施及楚王好小腰、吴王好剑的记载,按照时间推算,“五伯最后死者楚庄,其去仲之死已五十年矣”,“吴之亡在周元王四年,去伸之死,已百七十年”,而“吴王盖阎庐,死于敬王二十四年,去仲之死,可百五十年。好细腰者乃楚灵王,死于景王十六年,去仲尼之死,亦已百余年矣。”由此便知。“《管于》匪特非管仲所自作。亦非战国以前人所作也。”   第二,就书中所包含学说之特色而言,《管子》也不可能是春秋时期之作品。《立政》篇云:“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弭兵之说,春秋时期已开始出现,但兼爱的观点不可能出现于墨翟以前。况且《立政九败解》篇在申明兼爱说主旨时曾言:“视天下之民如其民,视口(脱一字)国如吾国,如是,则无并兼攘夺之心,无覆军败将之事。”这明显是墨子的观点,其引自《墨子》一书确凿无疑。所以,《管子》一书应作于《墨子》以后。   第三,以学派归属来审视《管子》,其应被列入道家。纵观《管子》全书,其中“《版法》、《幼官》、《轻重戊己》诸篇,皆阴阳家之言。《心术》、《枢言》、《九守》诸篇,论按实立名修名责实,则名家之言。”其关于法治的言论,则“全袭慎子之言。而颠倒之,以欺人耳。”而书中“称以有刑至无刑,欲使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以臻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此则纯然韩非所谓‘道’也。”追本溯源,不难发现,“周末学术至于韩非之时,而调和之势已成。韩非者,韩人,承申不害之余绪,又为儒家苟卿之弟子,而兼治老子、慎子之学,于是合儒、老、名、法而成一调和之道家。”而当时持调和之说的学者。肯定不止韩非一人,因此胡适怀疑《管子》一书的作者,“其中一人(或数人),盖与韩非同时,或先后之。观本书篇目次第及行文体势。皆最近《吕览》、《韩非子》,可知也。其书托于管仲。而其言则纯然道家之旨,故其书在《汉书?艺文志》列于道家。然其所谓?道,,同不同老子之所谓‘道’,乃韩非之徒之所谓?道?,而亦司马谈之所谓‘道’也”。   在下篇,胡适首先摘引了梁启超《管子传》中的一段言论:“《管子》一书,后儒多谓战国时人依托之言,非管伸自作。虽然,若《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则史公固称焉!谓其著书世多有之,是固未尝以为伪也。且即非自作,而自彼卒后,齐国遵其政者数百年。然则虽当时稷下先生所讨论、所记载,其亦必衍《管子》绪余已耳!”   胡适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故从两方面加以反驳。   第一。“鄙意《史记》之言,殊不可据为定论。”耐胡适以《史记?庄周列传》为例来证明司马迁的说法并不足信。在《庄周列传》中。司马迁将《渔父》、《盗跖》、《?l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