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小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与学习动机关系之试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国小为例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
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
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
張芳慈* 陳淑瑜**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的情形及不
同背景變項之差異,並探討二者之間的關聯。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
新竹市一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49人,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等方法分析學生在二
量表(學習適應量表和學習動機量表)中的填答結果。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試學生的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表現尚屬良好,以「學習環境」和
「控制信念」得分最高,「學習方法」和「期望成功」得分最低;二、
女生在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上顯著優於男生;三、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動
機表現顯著優於五年級學生,但在學習適應上則無顯著差異;四、家庭
社經地位高的學生,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優於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生;
五、學生的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男生高於女生,
六年級學生高於五年級學生;六、「學習方法」和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
性較大。而「內在目標導向」、「工作價值」、「控制信念」、「自我
效能」及「期望成功」與學生的學習適應較有關聯。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學習動機
DOI :10.3966/252190062017063401004
投稿日期:2016年3月1 日,2016年11月22 日修改完畢,2016年11月25 日通過採用
* 張芳慈,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組博士候選人,E-mail: ella217.chang@msa.hinet.
net
** 陳淑瑜,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105
清華教育學報 第三十四卷第一期
壹、緒論
學校中的學習,是兒童重要的職能活動,也是奠定未來社會生活
的基石。學校生活適應良好者,有助於兒童的自我成長、同儕歸屬感及
自我認同;適應不良者,則會有許多負面的行為及情緒,日積月累,
易出現反社會人格而危及社會(金蓮玉,2003 ;張春興,2007 ;賴志
成,2010 ;Anastas Reinherz, 1984; Lerner, 2000; Simons, Kalichman,
Santrock, 1994 )。學習適應為學校生活適應的重要向度之一,良好的
學習適應,有助於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尊、自信、自愛、自
重,也促使學生養成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身心;反之,則將使學生
充滿挫折、無力,對自我喪失信心,對求學喪失興趣,對未來也喪失理
想。
動機是引導個體參與特定活動的內在動力(劉政宏、張景媛、許
鼎延、張瓊文,2005 )。如同學習適應一般,學習動機也是影響學習的
重要因素,一個成功的學習行為首重學生內心動機的引發,沒有了學習
的動機,學習活動就欠缺執行的動力來源(溫世頌,1997 )。盧志文
(1993 )指出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學生若缺乏學習動機,不僅會造成
學業成就的低落,也會間接造成教師教室管理和訓育上的問題。
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的良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更是預測個
人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林建平,2003 ;Small Gluck, 1994 )。國內
外許多實徵研究均發現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具有顯著正相
關,且對學習成就具有正向預測力(吳惠玲,2010 ;林昭君,2013 ;陳
怡婷,2011 ;黃博聖,2007 ;Singh, Granville, Dika, 2002 )。Zhou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