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体系构建的研究.docVIP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体系构建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体系构建的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体系构建的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各类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的形势迫在眉睫,国家扣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本文从网络舆情传播关系出发,阐述了网络典情监测指标构建基本原则和网络真情发展演变过程,建立四雏指标体系。加入传播主体身份视听化程度和内容详略度指标考察,构建监测预警模型,为政府和网络监察部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01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04—04   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手机网民3.56亿,网站229.6万,网络普及率达38.3%,较2010年增长20%。随着群众参政热情的不断提高,公民意识日益强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发表言论,形成网络舆情。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推广,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自由性和难以控制性使得网络言论泛滥、良莠不齐,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并衍生了其他负面影响。   戴嫒等(2008)在《基于网络舆情安全的信息挖掘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将“舆情”这一通过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通过技术层面定量表征的概念有机地契合,构建了4个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曾润喜(2010)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中在向专家发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警源、警兆、警情三类因素和现象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影响这一指标体系的因素和现象进行排序,确定了影响权重。张一文等人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通过权重计算明确各个指标影响力大小及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原因,进而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兰月新(2011)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加入了直观度评价,细化网民倾向度指标,增加了国内外扩散指标。众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考量设计,在指标构建时更加关注其可操作性,但对网络舆情以不同方式的传播及其可信度高低所造成影响的速度和危害程度加以区分的较少。   因此,本文在研究专家的观点和我国目前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加入传播方式、视听化程度、内容详略度指标对此进行考评,进一步对指标体系构建加以完善,以便尽早发现网络舆情中存在的异常现象,统计各指标项的状态和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迅速做出科学的舆情评估,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导向支持,将网络舆情引发的危害控制在最小限度。   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   网络舆情演变遵从传播学基本规律,如图1表示,其演变可分为:萌芽显现期、迅速扩散期、规模爆发期、波动消退期。在萌芽显现期,网络舆情已经初步形成,在事件当事人、意见领袖的带动下,部分不明真相或具有相同利益的群体开始关注事件,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这一阶段,爆发特征不明显,但是如果及时介入处理事件,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在迅速扩散期,“围观”网民激增,短时间内会有大量舆情言论产生,有关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快速传播,形成网络聚集,如果在这一阶段政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其网络舆论压力便会骤增,并可能造成现实社会的不良影响,政府工作被动,降低政府威信力。在第三个阶段规模爆发期,网络聚集的速度减缓,传播范围和获知人群已形成相当规模,在这一阶段的处理难度较大,甚至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政府需要采取大量措施来挽救事态,弥补损失。波动消退期是网络舆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政府工作的指引下,以及人们对事件的逐渐淡忘和理性分析,危机程度降低,关注人数减少,事件淡化。但是这一阶段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在这一阶段政府处理不力,出现新的事件或信息,重新激起网民情绪,就有可能造成衍生网络舆情的兴起,其规模和激烈程度可能比之前更强。   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最好方法。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主要针对第一阶段,在事态大规模爆发前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形成报告从而起到提前预警作用。在后3个阶段实行事态动态监控管理,实时了解情况变化,随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措施。   2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网络舆情涉及数据量多,波动性强,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应当兼顾所设立指标的科学合理和实际操作,遵循如下原则:   2.1可行性原则   即能依据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科学运算所监测的数据,对网络舆情的态势做出正确评估,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水平能够达到指标所要求的监测预警条件。   2.2全面性原则   所设指标应当能够全面反映网络舆情的情况,指标设置不完善,就会存在监控漏洞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