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晚清使臣议会书写之的的特点
试论晚清使臣议会书写之的的特点
提 要 19世纪中后期,晚清使臣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后的西方世界。斌椿、张德彝、郭嵩焘、戴鸿慈等9位使臣在其使西日记中对西方议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述。使臣们议会书写之特点与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所秉持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品质、精神诉求以及出国前后思想态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特点
作者简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专门史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雷红英(1972―),女,九江学院文传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学。(江西九江 332005)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传统与现代之间:晚清使臣的议会书写”(项目编号:12LS11);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文化互动研究”(项目编号:07JZD0040)阶段性成果。
晚清外交制度变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61―1875年的尝试阶段;1876―1894年的创建阶段;1895―1911年的发展阶段。斌椿、志刚、张德彝三位旗人使臣可作为第一阶段的代表;郭嵩焘、刘锡鸿、薛福成等可作为第二阶段的代表;载振、戴鸿慈和载泽等可作为第三阶段的代表。
一、斌椿、志刚、张德彝等使臣议会书写流于表象
在1866年斌椿使西之前,不仅传统的华夏地理中心论被打破,而且外交上和文化上的“夷夏之辨”亦开始动摇。检索同治年间斌椿的《乘槎笔记》、志刚的《初使泰西记》以及张德彝的使西日记,不难发现“夷”字少见使用,即有使用,亦不用来指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使西日记所使用的议会术语主要有“会堂”、“议事厅”等,而同一时期的《大美联邦志略》、《万国公法》等则已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国会、议会、议院等术语。结合斌椿出国之前曾获赠《联邦志略》,志刚、孙家谷等在著述中明确提及《瀛寰志略》(志刚还提及《英国志》)等情况来判断,这批使节(主要是旗人)虽然接触过一些西学书籍,但是他们对其中所记述的西方政治制度基本处于隔膜状态。换言之,当时有关西方议会制度的记述尚未引起他们的关注。
同治年间的晚清使臣斌椿、志刚、张德彝等,一方面对西方事物如环境、科技等物质文化持有限认同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其坚守儒家礼义教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因此又将西方科技斥为“奇技淫巧”,故对西方议会文化的记述大多较为简略,总之,他们所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等,使得他们对西方议会文化的认识流于肤浅和表象化,
二、郭嵩焘、刘锡鸿和薛福成等使臣议会书写注重“通上下之情”
19世纪70―90年代的三位使臣郭嵩焘、刘锡鸿和薛福成,都不否定“三纲五常”和等级制度,都站在传统的民本主义立场,强调议会的“通上下之情”的功能,企图借鉴西方议会制度以“民本”制约“君权”或者说两者互相制约,都较为认同西方的“君民共主之制”。这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西方的“君民共主之制”,而是因为这种制度在他们的理解中是契合儒家的“民本论”和“中庸论”的,即可避免君权独尊为所欲为,又可防止“民气太嚣”。因此,他们所认同的议院,根本不是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权力结构中的立法机关,而是供皇帝的“通下情”的咨询机构。因此,这种“议院”不是“君权”的对立物,而是有限地限制“君权”以防其过度膨胀的反映民意民情的机关。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作为驻外使节的郭嵩焘、刘锡鸿、曾纪泽、薛福成、李凤苞、崔国因,还是作为早期维新派的郑观应、王韬、马建忠等,在谈论议院时多以“通民情”为言,大都将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称为“君民共主”,并认为这种制度有“三代”之遗风遗意。可见,这是当时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之“共识”。这种共识的时代局限性自不待言。但是,正是借助了古旧的外衣,一股突破洋务运动藩篱的潜流在缓缓迂回前行,为随后蔚然而起的维新思潮开辟了道路。
19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夷夏文化观的两大基础――华夏地理中心主义与华夏统治中心主义已经动摇,另一基础――华夏文化中心主义也不断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但是伦理价值观一直是传统夷夏文化观的重要依托,是凝聚民族力量和规范民族行为的基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已经使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深深扎根于华夏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这就使得所谓道德优越、文化优越的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特别强烈。”这在驻外使节张德彝、郭嵩焘、刘锡鸿、薛福成等人的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生动体现。可见,直至薛福成驻节泰西时,中国文化传统尚未遭遇深刻的危机,传统观念依然具有“解释的合法性”或有效性。
三、载振、戴鸿慈、载泽等议会书写侧重“无损君上之权柄”
19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运用进化论、民权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社会伦理,既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