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docVIP

“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摘 要:言语是最便捷、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山歌是壮族人民的一种“说话”方式,“歌圩文化”以歌育人、以文化人、以活动吸引人。“歌圩文化”作为壮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壮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当代境遇的客观需要,实践经验的现实需求。需要准确把握壮族农村的基本特点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遵循话语转换原则,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队伍的结合,促进载体形式多样化。   关键词:歌圩文化; 壮族山歌;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21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84-05   “自古以来,壮族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壮族聚居的广西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而充分和集中体现壮族人民能歌善唱这一特点的便是遍布壮乡的歌圩。”[1]歌圩①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也是壮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乡土性。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广西壮族、瑶、苗、侗等各族群众都会欢聚一堂,开展唱山歌、芦笙踩堂、顶竹杠、抢花炮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共叙民族深厚情谊。2006年,“歌圩文化”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2007年,广西有山歌队4384余支,广西每年都有2700多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欢度“三月三”。   在广西各地的“歌圩文化”活动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南宁市武鸣县山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年在武鸣县城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②文化旅游节”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民族歌圩。百色市田阳县,作为中国壮民族文化发祥地,每年举办布洛陀③民俗文化旅游节,当地民众山歌打擂台,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仙刘三姐传歌升天故事为核心的柳州市“鱼峰歌圩”④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如今壮乡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上万名群众通过赶歌圩、赛歌台、现场学唱山歌、抛绣球等活动,感受壮乡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当地“三月三”的一道文化大餐。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2]广西“山歌好比春江水,壮乡三月好风光”。从2014年起,“广西‘农历三月三’的天,是放假的天,自治区的人民好喜欢”,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无疑为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笔者有幸实地欣赏了桂林市龙胜龙脊“三月三”山歌传唱活动,恭城瑶族自治县看瑶族歌舞、听山歌活动,鲁家村的“三月三”活动等,被少数民族风情所感染。“言语是最生动、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3]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深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寓于社会生活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有利于呼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命题。[4]“以歌传情”的“歌圩文化”应该成为壮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壮族地区农村最好、最具特色的教育新载体,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最喜见乐闻的文化娱乐生活。为此,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歌圩文化”创新壮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深入挖掘“歌圩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价值,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歌圩文化”独特的教育方式   壮族“歌圩文化”是由壮族群众自愿组成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聚思想性、艺术性、参与性、观赏性和地方性区域特色为一体,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它通过“歌化”“活动化”“故事化”等形式展开,将教育内容生活化、通俗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获得诱人的魅力,充分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值得我们借鉴。   1.以歌育人   壮族人素有“以歌代言”的习俗,壮族山歌也被赋予教授知识、传承文化、娱神育人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民群众劳动要不怕脏累;如恭城县莲花镇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高唱富民政策好,甘雨甜露心田浇;稳夺高产靠科技,串串硕果随风摇。”“政府动员种蔗好处多,一种年底有收入,只需管护一个月,其余时间来养蚕,月月财钱滚滚来。”[5]壮民利用山歌歌颂对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父母通过传授饱含人生哲理的山歌来教育后代,如“莫忘父母恩,辛苦养成人。儿孝敬双老,邻里传佳名”。壮民用山歌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今众西装大翻领,金表皮鞋水晶镜;腰包手机叮咚响,发财信息环球通”[6]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