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精选课件.ppt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精选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你知道英国人李约瑟称赞的“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指的是谁吗?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关于《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艺文、书画、技艺、器用、异事等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以虫治虫》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生动事例。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等。 指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蝎( ) 喙( ) 钳( ) 穰( ) 傍( )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 解疑。 重点词义自检 方: 蔽: 岁: 大穰: 谓: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2.二虫尽为所吞: 3.项为(wèi)之强: “之” 1.秋田之害: 2.则以钳搏之: 3.旧曾有之: “以” 1.岁以大穰: 2.徐喷以烟: 参考译文自检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你知道吗? 揭开谜底: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 材料见2005年04月25日北京晚报 《梵天寺木塔》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重点字词提示: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贻:赠给。 问:询问,打听。 耳:语气词,不译。 但:只。 讫:完毕,了事。 实:使坚实。 钉:动词,用钉子钉。 如:遵照。 遂:终于。 盖: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好像。 自:当然。 履:动词,走,踩。 伏:同“服”,佩服。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解释红字,疏通第一层内容。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第一层译文及疏通理解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先自学 然后小组合作 根据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无可奈何,密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