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插图”矮化“文本”——对苏教版《渔父》插图地质疑和建议.docVIP

莫让“插图”矮化“文本”——对苏教版《渔父》插图地质疑和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让“插图”矮化“文本”——对苏教版《渔父》插图地质疑和建议

莫让“插图”矮化“文本”——对苏教版《渔父》插图的质疑和建议-中学语文论文 莫让“插图”矮化“文本”——对苏教版《渔父》插图的质疑和建议 徐长征 插图是文本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选图得当,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反之,非但不能达到“以图补文”“借图激趣”的效果,还会矮化文本的精神内蕴。 在教学《渔父》一课时,我曾要求学生依据文本,描摹出自己心中的《渔父图》,并将自己的“渔父图”和课文前的插图(见图1)相互比较。结果,学生心中的屈原形象和课本提供的插图有很大距离。而且,学生质疑:屈原不是喜欢戴高冠吗?屈原的衣服怎么像官服?文中只有屈原、渔父二人,图中怎么成了三人?屈原双手所捧为何物?这些问题是编者的失误,还是绘画者的随意,抑或另有深意? 多方查阅后,我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所选的这幅图出自《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原为清初人萧云从所绘。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见萧绘《离骚图》,觉其不足,便命补绘其余各篇插图,由当时的工部员外郎、《四库全书》绘图分校官补绘完成,除临摹萧氏原作64幅以外,又补绘91幅,共计155幅。 对于构图的思考,萧云从在《凡例》交代得很明白:“屈子有石本名臣像,暨张僧繇图。俱丰下髭旁,不类枯槁憔悴之游江潭也。又见宋史艺作《渔父图》,李公麟作《郑詹尹图》,皆有三闾真仪,如沈亚之《外传》,戴截云之冠,高缨长铗,拭巾以明洁也。今合为一图矣。”这段话可以提取三个关键信息: 1.这幅图不是单一的《渔父图》,而是《卜居》和《渔父》的合图,画名是《三间大夫卜居渔父图》(见图1),故教材将该图命名为《渔父图》是不准确的; 2.图中屈原和渔父之外一位书生模样的人是《卜居》中的郑詹尹,郑詹尹双手所捧之物应该是象征其身份用于占卜的龟壳; 3.屈原手中所捧之物为白色丝巾,取意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明不被玷污节操之志。 至此,学生针对该图提出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了。但我对这幅图做了进一步思考: 一是把楚人屈原描绘成“儒家夫子”与历史不符。屈原是楚人,楚人的服装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而图中的人物着装却是儒服;查阅资料得知,屈原协会副秘书长、理事周秉高教授早就对此图提出了疑问。周教授撰文指出:图中屈原所着服饰是“儒服”,楚人“服短衣”,区别于中原士人所穿的“儒服”——“大掖之衣”。画中所绘屈原之“衣”,明显是儒家“大掖之衣”。画中屈原所穿的鞋子也是儒家崇尚的“履句(方)屦(鞋)”。楚人所戴的“冠”有两个特点:一是高,二是“尖”。画中所绘屈原之“冠”,明显不是楚人所戴的“南冠”。为什么屈原会以儒家形象出现呢?周教授没有回答。 二是三个人物形象风貌和文本精神不符。画面中,屈原居于中心,巫师郑詹尹被描绘成年轻儒生模样,面色柔和而恭敬,手捧占卜所用龟壳,面朝屈原,倾听着屈原的诉说。渔父怀抱鱼竿,神态安详,也是一脸虔诚之态,完全被塑造成了屈原的“忠实听众”,高蹈姿态全无。最奇怪的是渔父的着装,光着脚的渔父竟然也穿着“宽袍大袖”。众所周知,为便于劳作,渔夫多着短衣。再看屈原的神态,面貌丰腴,伸颈屈背,比之文本,少憔悴落魄之态,无刚直不阿之姿。我以为,这幅《三闾大夫卜居渔父图》,无法体现《卜居》和《渔父》的精神风貌,不能契合《渔父》的意旨。 这两个问题甚至让人怀疑画家的创作水准。难道真是画家的水平问题吗? 萧云从是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被奉为姑孰画派的始祖。其诗书画达于统一和谐之境界,被誉为“神品”。门应兆是乾隆时由工部主事派充四库馆绘图分校官,其水平亦毋庸置疑。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这幅《渔父图》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疑惑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又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读到潘啸龙、陈欣教授撰写的《萧云从(离骚图)及序跋注文研究》一文时,发现二位教授使用的《渔父图》(图2)和课文选用的《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中的《渔父图》(图1)差别很大。周秉高教授所质疑的《渔父图》恰恰是《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这个版本的,而潘、陈二位教授引用的是民国十六年(1927)武进陶湘玻璃版印《喜咏轩丛书》本。 比较后,我发现,对萧云从的64幅原作,门应兆基本是“如实临摹”,但对其中的《三闾大夫卜居渔父图》却做了较大的改动: 一是人物服饰造型变化。武进陶湘玻璃版(以下简称“武进版”)中屈原服饰更接近于楚人风俗。张璐认为,楚人服饰多趋于瘦长,用宽腰带束出细腰,面料多为轻薄透气的纱、罗,穿着舒适,且能彰显身份,同时为防止轻薄面料缠身造成行动不便,又以较为硬挺的锦做边,即所谓的“衣作绣,锦为缘”。《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中人物服饰更接近于儒家服饰。周秉高教授认为此图中屈原的服饰“与吴道子、马远笔下的孔丘十分相像”。《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