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音乐舞蹈艺术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代女真音乐舞蹈艺术的研究

金代女真音乐舞蹈艺术的研究   摘要:女真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源于本民族文化,深受渤海与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它散发着浓郁的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特色,陶冶凝练了女真人质朴、奔放旷达、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同时也为各民族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女真族;音乐;舞蹈;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74-03   女真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地区,在同寒冷的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养成了善骑射、尚勇武的豪放、坚忍的民族性格特征。其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特征在女真人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得到了张扬,故形成女真人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传统。   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吸纳传承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女真人的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隋唐时期兴起的??H族,是以东北的原始狩猎民族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的民间歌舞反映的多是原始宗教色彩和狩猎生活的内容。但渤海国建立之后,宫廷表演乐舞开始繁荣并逐渐形成著称于世的“渤海乐”。 渤海国被灭之后,“渤海乐”随着民族的扩散与迁徙遍及东北大地。有学者研究记载“在渤海亡国的300年后,金章宗明昌年间还曾下令全国各教坊兼习渤海音乐。”[1]可见金代女真音乐受渤海音乐影响很大。   但女真族早期,即金建国之前,尚处于原始渔猎部落向民族共同体的转化,音乐歌舞还很原始、简单。“其乐则唯鼓笛,其歌则鹧鸪之曲,但高下长短,鹧鸪二曲而已。”[2]《鹧鸪》曲有“高下长短”两种,是一种流传年代较为久远的女真族歌曲和舞曲。曲调婉转旋律起伏,声如鹧鸪,舞如鹧鸪。伴奏乐器也只有鼓、笛两种。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部落战争,渔猎生活及民族生活习惯,具有北方民族质朴、犷达的民族风格。“隋开皇中,(黑水部)遣使贡献,文帝因宴劳之,使者及其徒起舞于前,而曲折皆为战斗之状。文帝谓侍臣曰,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3]女真族善骑射,喜渔猎的生活也以歌舞的形式反映出来,名曰狩猎舞。   实际,女真人源于生产生活的乐器还有鹿狍哨、节、铜镜。鹿狍哨用桦皮制作,长只有1.5公分,左右两个很细的开口,含在口中发出音响,是一种狩猎时诱捕狍、鹿的仿声器具,后来用于歌舞伴奏。   节,女真人将生活用具簸箕,作为打击乐用于歌舞伴奏,使其成为独特的乐器。后来满族人传承沿用。民间使用柳条编制,演奏时左手执节,右手拇指食指两根竹箸,以打、拨、划出高低快慢不同节奏的音响。这种乐器不仅民间使用,清代宫廷也用竹子编制节,为歌舞伴奏。《大清会典》记载“司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竹若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各舞相为节奏”。[4]   铜镜原是一种生活用品,女真人把它用于歌舞表演之中。演出时,有五六个女子站在舞台旁边,一手拿一块铜镜,忽高忽低地晃动,铜镜的光泽闪烁,营造出热烈气氛和舞台效果。后逐渐发展为敲击发声的打击乐。   女真人能歌善舞,在金建立政权以前,民间歌舞活动很普遍。平民少女还有以歌声寻配偶的习俗。“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述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2]这是一种有固定曲调,即兴创作的歌舞形式。   “见于记载的女真民间歌舞还有一首《臻蓬蓬歌》,宋《政宣杂录》中记‘宣和初,收复燕山以归朝,金民来居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闻其声而效之者。’从此文可以看出,《臻蓬蓬歌》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在北宋京师汴梁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众人争相学唱。这种独特的民族歌舞形式在东北地区也得以世代流传下来。”[1]歌舞也传到了南宋首都临安,成为当地居民喜爱并加以模仿的艺术形式。   女真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乐舞在史书上也多有记载。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描述了他在金上京酒宴上所见到的萨满舞:“五六妇人,涂丹粉、艳衣,立于百戏后,各持两镜,高下其手,镜光闪烁,如祠所画电母”。   女真灭辽入关,进入中原以后,其音乐舞蹈逐渐发展完备起来。金朝的宫廷音乐有了新的发展。乐器有腰鼓、芦管、笛、琵琶、方响、筝、笙、大鼓、拍板、箜篌。但此时歌舞还没有形成规制。均按本民族习惯演奏歌舞。金灭北宋后,吸收中原文化,并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建立起完备的宫廷和宗庙礼乐制度。当时的音乐舞蹈经过初期的简单模仿作战和劳作场面,逐渐发展,使百姓生活情景与宫廷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十一月庚申,皇太子生日,上宴于东宫,命奏新声,谓大臣曰,朕制此曲,名君臣乐,今天下无事,与卿等共之,不亦乐乎”。[3]这里的新声,指的是金世宗用的传统女真曲调。“十三年(1173年)四月乙亥,上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词,顾谓皇太子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