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地跨文化省思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哲学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
陈群志
【摘要】
胡塞尔曾经指出,如果按照由希腊所创造并在近代得以发展的科学思维方式来理解东方的哲学和科学,那么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意义的歪曲而误入歧途。这个看法即在说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倘若要比较公正地阐明异质文化的思维形态与基本精神,站在同等的高度进行跨文化省思,那么首先就需要换位思考。从胡塞尔本人的跨文化省思出发,本文力图探究现象学与唯识学的三重同构性(构造原则、直观原则与内在原则),是对胡塞尔观点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学;唯识学;同构性
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4-0075-07
作者简介:陈群志,(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①参见[美]莫里斯·克莱因(MorrisKline):《古今数学思想》第4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235页。
②参见KarlSchuhmann,“HusserlandIndianThought”,in:Selectedpapersonphenomenology,ed.CeesLeijenhorstandPietSteenbakkers,Dordrecht,2004,pp.137-162.
③参见E.Husserl,AufstzeundVortrge(1922-1937),Hrsg.vonTh.NenonundH.R.Sepp,1989,S.125-126.中译本参见胡塞尔的《论〈觉者乔达摩语录〉》,刘国英译,译文原载于《胡塞尔论佛教》一文中,见《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第三辑):现象学与佛家哲学》,刘国英、张灿辉主编,台北:漫游者,2007年,第14—16页;单文收入《唯识研究》第一辑,杭州佛学院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36—137页。
④参见E.Husserl,“Sokrates-Buddha”,in:HusserlStudies,2010,vol.26,pp.1-17.中译本参见[德]胡塞尔:《苏格拉底-佛陀》,倪梁康译,《唯识研究》第一辑,第138—154页。
“同构性”(isomorphism)概念的使用,首先发端于抽象代数,是现代数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德国数学家EugenOttoErwinNetto(1848—1919)在1882年发表的论文《置换理论及其对代数的应用》,就探讨了“同构性”概念,认为“同构性”即是指两个群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如果一个群中的三个元素a,b,c满足a(b(c,那么另一个群的对应元素a′,b′,c′满足a′(b′(c′。
①
在此,“同构性”揭示了对象的属性或操作之间的相似关系,若将此数学理论运用到哲学领域,就可以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系统具有相似的关系或原则,对此成立的关系或原则对彼也成立。必须说明的是,现象学与唯识学的“同构性”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更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不同的思想系统、不同的观念形态在其领域存在类似的原则。在本文中,需要处理的关键性问题有两个:一、基于不同文化系统的现象学与佛学的跨文化省思如何可能?二、现象学与唯识学的“同构性”根据何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不妨从胡塞尔的佛学研究出发,第二个问题的阐明则需要进行具体的相关论述。
一、现象学与佛学的跨文化省思:
从胡塞尔出发
早在1925—1926年冬季学期的一个研讨班上,胡塞尔就和学生们讨论过佛学问题。
②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所留下的两篇文稿:《论〈觉者乔达摩语录〉》(1925)
③
和《苏格拉底-佛陀》(1926)。
④
前者是为卡尔·埃根·诺曼(KarlEugenNeumann)(1865—1926)所翻译的巴利圣典而写的书评,后者则是对欧洲思维和印度思维所进行的跨文化省思。
胡塞尔虽然因其知识的范限而把佛学当作印度思维的代表(他所接触到的佛学文献和印度文献并不多),但其基本判断却具有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他不是从语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文本的诠释,而是站在哲学对话的层面来展开研究的,其目的是期望通过跨文化省思以重新界定和更新欧洲文化。
在胡塞尔看来,佛学思维与现象学思维类似,都是基于“超越论的”立场而非“超越的”立场,[德]胡塞尔:《论〈觉者乔达摩语录〉》,《唯识研究》第一辑,第136页。以此对世界整体的意义进行发问,从而抛弃对自然态度的信仰而回到自身的内在反思之中,世界仅仅是主体中的现象。在胡塞尔这里,“超越”首先意味着与“内在”(内在于意识)相对,超越是对意识的超越。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docx
-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doc VIP
- 第三届“先行者”心理科普知识竞答练习测试题附答案.doc
- 英语高一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docx VIP
- 第一次工地例会建设单位的发言稿.docx VIP
- TDT 1070.4-2022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第4部分:建材矿山.pdf VIP
- 《企业内部控制》教学课件最终版 7.筹资活动课件新 7.4第七章企业筹资活动控制方法及措施.ppt VIP
-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大单元学历案 教学设计附双减作业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docx VIP
- 【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技术交底(全套).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