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严羽以禅喻诗之剖析
严羽以禅喻诗之剖析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以禅喻诗”,然而“以禅喻诗”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禅学与中国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严羽自出机杼之首创。后世很多文士对“以禅喻诗”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攻讦,集中在大小乘禅与临济、曹洞之争。大小乘禅的质疑实则为版本讹误导致,结合当时禅宗的发展状况及临济、曹洞的差别结合《诗辨》的内容,则可知严羽“以禅喻诗”并不是不懂禅宗而妄加应用,而是有着合理依据的。
【关键词】以禅喻诗 大小乘禅 临济 曹洞
禅学原为印度佛教中修行方式的一种,汉末随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演变为禅宗。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禅喻诗”便是禅宗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禅宗发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范例之一。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指出“以禅喻诗”为自己的首创,“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然而,“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仅仅是其“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的产物,其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魏晋的酝酿期,直至晋代禅诗的出现,玄言诗中佛禅思想内容的体现,唐代以后诗人之修习佛禅、深受佛禅影响,如戴旭伦在《送道虔上人游方》之中的诗句:“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观。”司空图《修史亭》所言“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着禅魔”,自唐代开始,诗歌理论作品中也出现了佛禅思想影响的痕迹,如皎然的《诗式》、王昌龄的《诗格》等。在宋代,苏轼的诗句较为明确的体现出了诗与禅的关系:“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诗与禅的关系逐渐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吴可诗句“学诗浑似学参禅”,韩驹“学诗当如初学禅”。郭绍虞先生就明确指出“以禅喻诗,人皆谓始于严羽,实则严羽以前亦早有人论之,不过零星琐屑,不成系统,直至严氏《沧浪诗话》,始专从这方面发挥,于是皆始畅耳”[]可见,“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是其自出机杼之创建,“以禅喻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虽不是创建者,但严羽无愧为“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其也明确的将“以禅喻诗”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加以运用。
“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自己所称为自出机杼之首创,在后世亦遭到了颇多质疑与攻讦。“以禅喻诗”并非其首创,那么其运用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具正法眼者,是谓第一义。若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力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明清之际的陈继儒、钱谦益、冯班,都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提出了质疑。
李维桢指出:“论禅则非,临济、曹洞有何高下?”
陈继儒指出:“严沧浪云:‘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诗者,曹洞下也。’此老以禅喻诗,瞠目霄外,不知临济、曹洞,有何高下?而乃剿其门厅影响之语,抑勒诗法,可谓杜撰禅。”《偃曝谈馀》
钱谦益:“严氏以禅喻诗,无知妄论。谓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不知声闻支即小乘也。谓学汉魏盛唐为临济宗,大历一下为曹洞宗,不知临济曹洞,初无优劣也。”《唐诗英华序》
冯班的《钝吟杂录卷五?严氏纠?》更是提出了大篇幅的质疑:“纠曰:‘乘有大小’,是也。今云大历已还是小乘,晚唐是声闻、辟支,则小乘之下,别有权乘,此所未闻一也……临济、曹洞,机用不同,俱是最上一乘。今云大历已还之诗小乘禅也,又云学大历已还之诗,曹洞下也,则以曹洞为小乘矣,此未闻三也。”
冯班的“三未闻”可谓对严羽的“以禅喻诗”进行了全面的抨击,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批驳严羽不知大小权乘之别
二、批驳严羽不明南北宗派之异;三、不知曹洞之质
冯班的质疑最为全面,囊括了李维桢、陈继儒、钱谦益等的看法。因此,考证严羽“以禅喻诗”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便是探究冯班的质疑是否合理,如若冯班的质疑并不成立,那么囊括在内的李维桢等人对严羽“以禅喻诗的”的批驳与攻讦亦无法成立。
首先,对于严羽是否不知大小权乘之别进行简要剖析。
冯班在《严氏纠?》中引用的文段为:“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已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曹洞下也。”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则小乘禅也”这五字,在《沧浪诗话》的各个版本中,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中,根据乾隆刻本的《诗人玉屑》,选录了《沧浪诗话?诗辨》,与冯班摘录的版本并不完全相同:冯
文档评论(0)